首页 > 健康养生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健康养生 2023-09-09 08:30:01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问题解决之后会使人心情愉悦,所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详细讲解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收藏12篇文章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获得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德温教授建议他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不,我要把我所学的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有一次出国,仍然坚持在国外做地质研究。到1950年,他抛开国外的有利条件,然后在新中国如日中天的时候,毅然绕道从英国回到中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中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2

竺可桢的童年故事

竺可桢从小就很聪明好学。当他两三岁的时候,他要求他的父亲每天晚上都要读书。有时他太忙,或者在辛苦工作一天后感到太累。如果不教他,他会不高兴,甚至会哭,他爸爸只好顺从他。结果竺可桢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2000字左右了。

他的老师张老师很喜欢竺可桢的聪明,但更喜欢他的勤奋,对他特别严格。他经常找一些优秀的古文和诗词给竺可桢讲解。

竺可桢不仅爱读书,还爱思考。读完《爱荷花》,竺可桢想:我要爱荷花,还要爱它的茎和藕。他把自己看完《爱莲说》的感受告诉了张老师。竺可桢小小年纪的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张老师很感动。他教导竺可桢说,莲藕虽然埋在泥里,却贡献了它所有的养分,使莲花婀娜多姿,不受泥的污染。这个很值钱,莲藕本身是白色的。你应该学习莲藕纯洁而忠实的性格。

听到这里,竺可桢深以为然。他后来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莲花船”,含有缅怀张老师教诲的意思。

竺可桢读书和思考的习惯影响了他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为他在我国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等学科的杰出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3

钱学森的童年故事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中国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记忆力非凡。他能背诵数百首唐诗宋词,还能在脑中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大家都称他为“神童”。

在他五岁的时候,他已经能读水浒传了。他对父亲说:“如果英雄不是天上的星星改变的,那我也可以成为英雄。”爸爸说:“你也可以成为英雄。但是,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为社会做贡献。”

小学低年级的时候,男生喜欢玩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赛,钱学森总是投得最远,投得最准。学生们不服气,拿起他折好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的省道有棱角,比较特别,所以空气阻力很小。投掷时,他会借助风向和风力。难怪他每次都投得最远最准!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懂得一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不仅让同学们惊讶,也让老师们惊叹。

20多年后,钱学森真正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家和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4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他的家乡是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我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我的父亲和教母很善良,丘成桐童年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家里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被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录取。

他14岁时父亲去世,家里很穷。他中学逃学一年,成绩很差,差点掉出榜。19岁的时候,我来到了美国伯克利。“当我21岁毕业时,我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几年前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想要聘请阿丘教授时,一位非常老的几何学家引用了陈省身先生的话。10年后,他成为数学领域的一代骄傲。距离他进入伯克利并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做一个小时的报告还不到10年。在他只有28岁的时候,也是那一年,陈景润老师受邀做了45分钟的讲座。在此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32岁的他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奖——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奖章——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获得了克劳福德奖。

此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州最佳科学家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所有必修课程,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杰出的成就和研究精神得到了当时美国教授萨拉夫的赞赏,萨拉夫极力推荐他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生。70年代前后,伯克利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聚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获得了IBM的奖学金,师从著名的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牌和荣誉都颁给在教室里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阻止丘成桐,他继续做大量复杂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成就。

坚忍不拔、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不是每个有这种精神的人都能取得和丘成桐一样的成就。数学需要勤奋,也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有几何学家的直觉能力,而且具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先生回忆说近20年来一直在思考许多数学难题。虽然他们仍然没有解决,他仍然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一直非常关心中国的数学事业。从1984年开始,他从中国招收了十几名博士生,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不仅是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也是教他们如何理解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获得了1996年的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探索出它的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索不仅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邱先生绝对不是完人,但绝对是大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精彩的定理。假设你是学数学的,读完研究生就知道他的定理很精彩。他的卡拉比猜想无疑是数学界,尤其是超弦理论中最深奥的定理之一,我想邱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很强,不离不弃,不离不弃,作品获奖无数。这些也给他带来了很多误解。由于少年时期的成功,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成名了。有人说他傲慢自大。当然,这样的成绩也给了他嚣张的资本。我把他和陈升相比。陈省身先生,和他相处久了,大家都知道他们傲慢,但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很直率。数学和做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如果他看你,说明你数学不好。他不想和你多说话。你不做他眼里的事,他也不想理你。

王老师不笑,和大家相处都很平和,但这笑容里包含着尊重还是不屑,你自己也能感受到。他们都是我最崇拜的真正的绅士和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绅士和真正的数学家。我觉得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宝藏。

30多年来,邱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和物理的脉搏,而且引导着世界数学的发展趋势。他一直以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许多中国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研究员遍布国外各大重要大学。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5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可能无法想象眼前这位乐观开朗的老先生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著名数学家:他走路的速度之快,有时连小伙子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有不慎就跟不上他的思路。

20xx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江主席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低调的科学家突然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1)虽然是杰出的数学家,但吴文俊小时候喜欢看史书,对数学没有太大的兴趣。高二的时候,我一度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想退学。对于一位名叫吴的老师来说,这是一门精彩的课程,它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他在大学三四年级努力学习,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吴文俊在中学默默教书五年。此后,与数学大师陈省身的相识,使他走上了拓扑学研究的道路,并以其天才和技巧迅速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一发不可收拾。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他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现代数学与世界的差距,大大增加了中国人的雄心。

吴文俊的家,位于中关村腹地,朴实无华,五间卧室几乎堆满了书。古今书包周围是一把旧藤椅,一张剥了皮的书桌,两台电脑。这是吴文俊的车间。吴文俊78岁的老伴陈丕合颁发了一叠获奖证书: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陈嘉庚数学科学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这是他第八次获得大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陈丕合最了解吴文俊,说几句话,似乎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他是一个学者,他只从事学习。”

唐菖蒲、龟甲竹...绿色让房间充满了温暖和温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收购的红木家具虽然陈旧,但设计依然精美,见证了这个家族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吴先生的攀登科学之路: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受到冲击的吴文俊依然抽出时间搞科研。科学思维从未停止,创新步伐从未停止。

(2)在吴文俊的学生、中科院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小山眼里,“吴老师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家,是创新的典范。他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我们尊重他,不仅因为他老了,还因为他的品格和学识。”

早在半个世纪前,吴先生就在世界范围内继续推进基本陷入困境的拓扑学研究。45年前的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因在拓扑学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华、钱学森一起获得了当时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成员。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6

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早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把他家中所有的金银珠宝都捐给了祖国。1961年,中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银根紧缺,身在苏联的王将自己勤俭节约省下的14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用于捐赠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将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3000元全部捐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7

我喜欢阅读。我什么都能看半天。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叫做《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写了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比如建筑师鲁班,蔡伦,机械师马俊,这些科学家发明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药王孙思邈。“酸甜苦辣咸涩”伴随了他的一生。孙思邈一生都非常重视医德。他告诫学生,医生必须做到“十要”:第一,热爱祖国......的药;二要精益求精;第三,像亲人一样对待病人;第四,如果不是为了名利;第五,我们必须承担风险...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这些科学家很伟大,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学习。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因为一点小挫折就半途而废。我们也要学习这些科学家善于发现的优秀品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良心的人,用心观察一切。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8

看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不禁对中国古代科学家产生了敬佩之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27位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它反映了二十七位科学家的辛勤工作和他们对科学的勇敢创造。本文介绍了他们对古代科技的杰出贡献,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立志攀登科学高峰。但我更佩服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他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水利专家。他们带领人们建造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陈芳让我明白,做一名农学家并不容易。他在南方长大,自己种庄稼,勤奋学习农业技术,写了一本叫《陈芳农书》的书,为中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扁鹊是五世纪左右著名的医学家。他用“四诊”(望、嗅、问、感)诊断了许多病人,为中国古代医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西方有许多天文学家,如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但是在这些天文学家的一千多年前,中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的名字叫张衡。他创造了地动仪和浑天说,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告诉了我很多知识。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9

著名数学家苏,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博士学位。很多日本名牌大学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国外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于是去一一婉言谢绝,毅然回国。回国后在浙大任教,却连续四个月拿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给他留半年工资。贫穷改变不了爱国,苏也无意再去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教书。出于民族大义,他断然拒绝:“我要留在自己的国家。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而战,为她服务!”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0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可能无法想象那位肤色白皙、乐观向上的老先生,然后是那位年过八旬的著名数学家:他走得太快,有时连小伙子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有不慎就跟不上他的思路。

20xx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领取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低调的科学家突然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1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关于古代科学家的书,名字叫《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我仔细读了这本书,发现古代科学家很精彩。比如建筑大师鲁班,一生主要做木匠,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发明创造,成为木工之祖。他根据茅草叶子发明了铁锯片,通过荷叶的形状发明了雨伞。鲁班是个爱用功的人。他一生发明无数!

还有中国明代最著名的药理学家李时珍,他写了最伟大的药物著作《本草纲目》。此书共52卷,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收集了11096个方剂。《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个人几十年的收藏和制药,以及医疗实践,编撰而成的一部具有世界性医学科学贡献的医学巨著。

看完这本书,我还知道纸是蔡侯发明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本书真好!所以我建议你看这本书。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2

陈省身于1911年10月2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他是美籍华人,是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当他十几岁时,他显示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在他的数学生涯中,几经选择,艰难攀登,终于辉煌。他对全球微分几何的杰出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加当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主持和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热爱家乡,每年回到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养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让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陈省身9岁时被秀洲中学一年级录取。此时他已经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已看完《封神榜》、《岳全传》等书。1922年秋,父亲在天津法院工作,陈省身举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周伟路。次年,他进入离家近的扶轮中学(现天津铁路一中)。虽然陈省身在班里很年轻,但他充分显示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陈省身被南开大学录取时还不到15岁。他是全校有名的青年才俊。大学生遇到问题要找他请教。他也很愿意帮助别人。一年级,有一节语文课,老师出题目写作文。陈省身写作速度很快,经常一个话题可以写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学生向他要,他自己留了一个,其余的都送人了。直到他发了作文,才发现给别人的人比自己的分数高。

他不喜欢运动,但喜欢打桥牌,而且打牌很出色。图书馆是陈省身最喜欢去的地方,他经常在书库呆上几个小时。他阅读各种书籍,包括历史、文学和自然科学。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的父亲都认为物理更实用,所以他们打算在二年级分科时选择物理系。但是,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他既不能学化学,也不能学物理,只有一个办法——进数学系。

数学系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影响很大。数学系1926届只有5个学生。陈省身和吴达仁是班上最好的。吴达仁,广东人,南开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他曾经是一个高等物理系的,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他和陈省身变得非常亲密,成了一生的知己。姜立夫很庆幸有两个这样优秀的弟子,开了很多当时看来很高深的课程,比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二年级时,姜立夫请陈省身做他的助手。任务是帮助老师批改试卷。一开始只改了高一。后来我甚至让他给我换了高二。另一个数学教授也给他改论文,每月10块钱。第一次拿到钱的时候,陈不无自豪。这是他的第一份劳动报酬!

陈升考上南开后,住进了八里台教学楼。每个星期天,当他从学校回家时,他会经过广海庙,这是一个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耀武扬威,他很不高兴,忍不住快步走开。再往前是石楠的“三顾”,那是一个烟雾弥漫的地方,让他极其反感。当他从家里回到学校时,他必须经过石楠和广海寺,直到他进入八里台校园时,他才感到放心。


标签: 故事   科学家   中国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