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蜂蜜水的作用与功效、什么时候喝好

健康养生 2023-08-26 01:49:01
生活中,很多小伙伴不知道蜂蜜水的作用与功效、什么时候喝好?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这篇文章,详细内容我们来看一下。

蜂蜜水的作用与功效、什么时候喝好

蜂蜜富含葡萄糖、果糖、矿物质、有机酸、维生素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蜂蜜水具有清肺止咳、美容养颜、改善睡眠、保护血管等功效。常见的如柠檬蜂蜜水、生姜蜂蜜水。

简介

蜂蜜是一种纯天然食品,营养丰富,味道甘甜,无需人体消化即可吸收。每天喝蜂蜜水,一天两杯,不仅营养丰富,还能护肤美容,更有保健作用。真是一举两得。蜂蜜水个人做法是早上起床后空腹喝一杯用冷水浸泡过的蜂蜜,滋润皮肤。然后晚上睡觉前喝一杯凉拌蜂蜜,提高睡眠质量,美容养颜。除了葡萄糖和果糖,蜂蜜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一公斤蜂蜜约含3000千卡热量。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低温下会结晶,葡萄糖会产生结晶,而果糖是不产生结晶的主要部分。蜂蜜可以美容。

营养功效

蜂蜜中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约占65-80%;蔗糖很少,不超过8%;16-25%的水分;糊精、非糖类物质、矿物质、有机酸的含量在5%左右。此外,它还含有少量的酶、芳香物质和维生素。不同品种的蜜源植物有不同的蜂蜜成分。

蜂蜜水新鲜成熟的蜂蜜是一种粘稠的透明或半透明的胶状液体,有些蜂蜜在较低温度下放置可以逐渐凝结成晶体。蜂蜜的比重为1.401-1.443。

蜂蜜的颜色从水白色到深琥珀色变化很大,因为不同品种的蜜源植物有不同花的特殊香味。

蜂蜜是一种营养食品。蜂蜜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容易被人体吸收。1公斤成熟蜂蜜的热值为3280大卡。

蜂蜜对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的疗效。经常服用蜂蜜对心脏病、高血压、肺病、眼病、肝病、痢疾、便秘、贫血、神经系统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有很好的辅助医疗作用。外用还可以治疗烧伤,滋润皮肤,防止冻伤。

功效和作用

功能指示

体弱咳嗽的人经常吃蜂蜜。蜂蜜可用于辅助治疗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咽炎和哮喘。其中枇杷蜜的镇咳作用突出。

蜂蜜水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生物酶等营养成分,对护肤、润肠通便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早上喝了安全的水后,身体比较干净,再吃蜂蜜更有利于它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为了不影响食欲,蜂蜜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和面包一起吃。也可以和酸奶、果蔬汁等混合。,而时间除了两个“第一次”之外,都可以根据需要安排。所以,放弃蜂蜜水使用上的两个第一,会有更好的营养价值。

食疗

1、宿醉

蜂蜜中含有一种大多数水果都没有的果糖,能促进酒精的分解和吸收,有利于快速醒酒,缓解酒后头痛。用法:饮用前先吃50克蜂蜜或一些涂有蜂蜜的饼干、面包,饮用后再喝蜂蜜水。

2.让兴奋的神经沉睡。

蜂蜜中的葡萄糖、维生素、镁、磷、钙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神经紧张,促进睡眠。而且蜂蜜没有其他药物所具有的抑郁、疲劳、注意力分散等副作用。苹果蜜的镇静作用最为突出。用法:每晚睡前一勺蜂蜜。

3.治疗意外伤口

蜂蜜除糖后的酸度相当于醋,可使细菌无法在伤口部位存活。即使没有病菌,在它的作用下,伤口的肿胀和疼痛也会大大减轻,可以消除死肌,加速伤口愈合。使用方法:用10% ~ 15%的蜂蜜汁清洗伤口,用纯蜂蜜涂抹包扎。

舒缓皮肤

蜂蜜是最理想的护肤品。它可以为皮肤提供营养,使其具有弹性,杀死或抑制附着在皮肤表面的细菌,消除皮肤的色素沉着,促进上皮组织再生。用法:在一勺葡萄汁中加入一勺蜂蜜,加入面粉搅拌均匀,形成葡萄汁蜂蜜面膜。

5.保护狂野的心

蜂蜜可以营养心肌,改善其代谢功能,增加血红蛋白,松弛心血管系统,防止血液凝集,保证冠状血管的正常血液循环。

6.改善睡眠

蜂蜜是帮助睡眠的良药,因为它是一种可以作用于全身的镇静剂。可以在睡前取一勺蜂蜜,加入少许紫椴花、蜂蜜花、西番莲、缬草(其中一种可以单独服用,也可以混合服用),用35摄氏度的温水冲泡,就可以做出一杯很好的安眠安神蜂蜜茶。

7.恢复疲劳,尤其是熬夜之后。

在所有天然食物中,蜂蜜中大脑神经元所需能量最高。蜂蜜中的果糖和葡萄糖能被人体迅速吸收利用,改善血液的营养状况。用法:中午一杯蜂蜜水。

8.饱餐一顿后消除堆积的食物

蜂蜜能促进胃酸的正常分泌,增强肠道蠕动,可明显缩短排便时间。用法:每天早晚空腹服用蜂蜜25g。

9.润肺

蜂蜜有消炎、祛痰、润肺、止咳的作用,枇杷蜂蜜的止咳效果最好。用法:雪梨一个,切片拌蜂蜜,每日数次。

10、美容、润肠

11.保护肝脏

蜂蜜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可以为肝脏的代谢活动提供能量准备,刺激肝组织再生,修复损伤。

用法:慢性肝炎、肝功能不好的人,可以常吃蜂蜜改善肝功能。

13.清肺止咳

蜂蜜能润肺,有一定的止咳作用,常用于肺结核、气管炎的辅助治疗。

蜂蜜水做法

蜂蜜柠檬水的做法

1、柠檬用水冲洗干净,表面放一层盐,轻轻摩擦表面,用水冲洗干净;

2.柠檬切片;

3、将柠檬片放入冷水中,然后加入蜂蜜即可。

注意事项

1.早上空腹喝第一杯蜂蜜水是不健康的。

蜂蜜水含有相应的糖分,并不是以纯净水的形式存在。蜂蜜中的果糖在饮用后,必须经过人体代谢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从而失去了早晨第一杯水清洁身体内环境的功能。

而且蜂蜜作为第一杯水,不能有效地补充身体细胞的水分,排尿时间也相对比白开水慢,降低了体内排毒的功效。此时身体并没有清除废物,而是来接受新的物质,于是新的物质与经过一夜代谢的废渣混合在一起,表现为体内新旧混合物质的代谢吸收过程,蜂蜜的营养物质得不到很好的获取,废渣的再代谢对健康更为不利。

所以早上喝了开水后,身体比较干净,再吃蜂蜜更有利于其防治效果。为了不影响早餐的食欲,蜂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和面包一起食用,或者和酸奶、果蔬汁等混合食用。

2.晚上睡觉前不要喝蜂蜜水。

晚上睡觉前,睡前半小时再喝一杯100ml的温水为宜,但此时不宜喝蜂蜜水。这是因为晚上睡觉前喝白开水,是为身体一夜的新陈代谢储存水分。但如果喝蜂蜜水,水中含有大量溶质,密度上升,达不到睡前喝水的效果,所以不建议喝。此外,蜂蜜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如果晚上睡觉前喝蜂蜜水,这些糖分很容易转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让你悄悄长胖。

如果刷牙喝蜂蜜柠檬水就更不好了。口腔中大量的细菌会腐蚀牙齿,所以晚上睡觉前喝蜂蜜水真的不划算!

3、不能用开水或高温煮蜂蜜。

蜂蜜中不仅含有65%至80%的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有丰富的酶、维生素和矿物质。吃蜂蜜时要用温水喝,水温不要超过60℃。如果高温开水冲入蜂蜜,不仅会破坏其丰富的营养成分,还会导致其天然的色、香、味发生变化。

喝蜂蜜水是讲究水温的。医学专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蜂蜜在医学上有五用:清热;补中也;湿润晾干;解毒也;缓解疼痛。生来性凉,所以能清热。熟则温,故能补之。”可见,较凉的蜂蜜水具有清热润燥、解毒的功效,比较适合热性体质的人;温热的蜂蜜水(40-60度)有健脾和胃、促进消化的作用,比较适合脾胃虚弱的人。

4.蜂蜜每天的摄入量不应超过100毫升。

蜂蜜是好的,但是不能喝太多!蜂蜜一天最多可以摄入100ml,但不能因为觉得蜂蜜特别健康就没完没了地吃。因为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如果一次吃大量蜂蜜,可以使血糖迅速升高。长期过量食用蜂蜜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容易导致糖尿病。每天喝两杯蜂蜜水,一杯加一勺蜂蜜就够了,健康饮食靠平衡。

5、空腹喝蜂蜜水,容易引起胃溃疡。

蜂蜜属于甜食,甜食会增加胃酸的分泌,对胃黏膜有害。长期空腹喝蜂蜜水容易增加体内酸度。时间长了会胃酸过多,得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所以最好不要空腹喝蜂蜜水。建议饭后饮用。

6、饭后不能马上喝蜂蜜水。

饭后马上喝蜂蜜水,会稀释胃液,使吃进去的食物还没来得及充分消化就进入小肠,不利于食物消化。而且食物遇水容易胀大,对胃的压力更大。长时间饭后喝蜂蜜水会增加肠胃疾病的风险。

7.不要用金属杯冲蜂蜜水。

蜂蜜是酸性的。储存或冲泡时,最好不要使用金属容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因为蜂蜜是弱酸性的液体,与金属接触容易氧化,沉淀出铁、铅、锌、铝等游离金属元素。,使蜂蜜颜色变黑,营养成分被破坏。如果有人吃了这样的蜂蜜,就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最好用玻璃瓶或塑料瓶,盖紧盖子,放在阴凉处。

8、不宜与豆腐同食。

豆腐味甘、咸、寒,能清热散血。和蜂蜜一起吃容易拉肚子。同时,蜂蜜中的多种酶、多种矿物质、植物蛋白、有机酸等。豆腐中的有害物质不利于人体的生化反应。

9、不宜与韭菜同食。

韭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容易被蜂蜜中的铜和铁氧化,失去作用。另外,蜂蜜可以通便,韭菜富含纤维素诱发腹泻,容易引起腹泻。

10.不宜喝蜂蜜水的人:

(1)一岁以下婴儿不宜吃蜂蜜:蜂蜜中会含有肉毒杆菌,可引起婴幼儿中毒症状,六个月以下婴儿更易感染此病。中毒症状常发生在食用蜂蜜或含有蜂蜜的食物后8至36小时,症状常包括便秘、疲劳和食欲不振。虽然婴儿感染肉毒杆菌中毒的概率很小,但医生仍然建议,在孩子一岁之前,不要给他们服用蜂蜜及其制品。

(2)糖尿病人不能服用蜂蜜。每100克蜂蜜碳水化合物中含有约35克葡萄糖、40克果糖、2克蔗糖和1克糊精。葡萄糖和果糖是单糖,进入肠道后可不经消化直接吸收入血,使血糖升高,蔗糖和糊精稍加水解即可被吸收。所以蜂蜜的升血糖作用特别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蜂蜜。

(3)肝硬化患者不宜喝蜂蜜。一般来说,乙肝患者非常适合喝蜂蜜,因为蜂蜜提供的单糖不需要肝脏分解合成,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但是肝硬化患者不能喝蜂蜜,因为会加重肝脏的纤维化。


标签: 功效   作用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