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中医养生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健康养生 2023-08-25 12:29:01
生活中,有很多朋友觉得中医养生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这个问题很难,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小编就带来大家看看,希望可以帮助各位朋友。

中医养生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医养生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宗旨是养元气,防病治病,追求健康长寿。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支持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所谓生活,就是生活、生存、成长;所谓保养,就是保养,调养,养生就是维持生命。

中医养生的产生和发展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秦汉至隋唐的几千年间,堪称中国养生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从西汉初年开始,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大多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客观上促进了养生文化的繁荣。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中,只有中国人的养生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医学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治病,一个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是从针对疾病的医学向针对人的健康的医学转变。这符合中医养生的思路。

说到中医养生,就不能不谈老子和孔子。以这两个人物为代表,老子表现出“清静”、“养精、顺应自然、练气功”两种养生思想,是养生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为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思维模式,贯穿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仁者长寿”、“智者长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养生道德观中的重要思想。

在西汉产生的众多养生著作中,《黄帝内经》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部。这本书汇集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观点,第一次从医学角度专门论述养生问题。《黄帝内经》涉及的养生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调养精神和身体,努力提高机体防病和抗衰老的能力;二是适应外部环境,避免外邪入侵。此外,《黄帝内经》还记载了许多具体的养生技术,这些技术都具有实用的养生价值。这些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养生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的养生著作大多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

传统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为基础,认识人的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注重体内气的波动,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它通过阴阳形气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特别是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三宝和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保健实践的各种原则,提出养生保健的方式必须是“以阴阳为基础,以技能为调和”,“起居有常”,即, 顺应自然,保护活力,遵循自然变化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时间和空间而动。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古之人,知之,学之阴阳,和数之招数,饮食有度,生活有规律,不躁作,故能和神合,寿百岁而死。”主要是指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规律调和各种方式,有控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起居。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形神俱和”。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形神合一,形神合一。没有神圣和谐的有形运动是不完整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呼吸、引导等养生方法。汉代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立了“五禽戏”。也是消除疾病,造福蹄足的指南。“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华佗依然修行,多年坚持‘五禽戏’,甚至‘百岁犹有强颜’。后来演变成类似太极拳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家与医家相结合。很多人既是医生,又把道家思想融入医学。唐代名医孙思邈在《钱进方》中也论述了许多养生理论。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也有了很大发展。一、藏象理论与养生理论相结合,以张景岳、赵先科为代表,强调脾胃、肾、生命体征在生命中的主导作用,并将此与养生理论相结合,认为养生的关键是生命体征,其实质是滋养真阳、元气。医生也明确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规律,认为养生的最终目的是不离开脏腑。第二,全面发展综合调养法。养生的护理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与以往不同,张景岳把“保形”作为养生的首要任务,认为善养生者必先治形,保精;李时珍等医家极力主张药饵和饮食养生;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尤其是武术健身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第三,老年人医疗保健再次蓬勃发展。宋代老年保健理论确立后,出现了许多老年保健专著。

总之,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在探索衰老原因和延年益寿方法的道路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到汉唐时期的《论衡》、《抱朴子内篇》、《养生论》、《钱进方耀》,再到宋金元时期的养老、饮食、养生论、尊生八记,无不反映了中国古代养生的艰难历程和成就。


标签: 发展   历史   起源   养生   中医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