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1月份可以吃螃蟹吗 一月份吃什么螃蟹好

健康养生 2023-08-25 12:20:01
生活中有许多朋友问小编1月份可以吃螃蟹吗,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月份可以吃螃蟹吗 一月份吃什么螃蟹好

一般来说,一月份可以吃螃蟹。到了1月份,市场上还是会有螃蟹,这个时候就可以吃螃蟹了。那么一月份可以吃什么螃蟹呢?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一月份可以吃螃蟹吗?

一月份可以吃螃蟹。

传统的吃蟹季节是6月至9月,大闸蟹的吃蟹季节是9月至次年2月。如果淡季大闸蟹在3-6月上市销售,人们一年四季吃螃蟹的愿望就实现了。“通过科技育种,在‘大闸蟹窖’里养殖一些螃蟹,把上市时间从3月推迟到次年6月,反季节销售。这个技术行话叫“暂养”。

一月吃什么螃蟹?

海蟹

一月是吃海蟹的最佳时间,因为它们必须是活的。俗话说七上八下,也就是说七八月份的时候,海蟹长得比较肥,其他月份也不是特别好,尤其是死了的,不能吃,但是海蟹可以。

帝王蟹

一月份推荐帝王蟹。据说帝王蟹有“蟹中之王”的美誉。因为帝王蟹常年生长在寒冷的深海水域,绿色无污染,肉质鲜美。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低脂肪,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它的肉质细嫩饱满,富有弹性,鲜嫩的口感有一种细腻的感觉,让人吮指回味。帝王蟹可以烤,可以炸,可以火锅。解冻后,稍加加热即可食用。

一月吃公蟹还是母蟹?

1月份水温低,螃蟹的食量和活跃度都比较低,所以螃蟹比较瘦。不如买只公蟹,因为母蟹没有蟹黄,而且公蟹的肌肉比母蟹发达,比较饱满。

一月不能吃哪些螃蟹?

死螃蟹

螃蟹要新鲜吃。专家说,当螃蟹濒临死亡或死亡时,螃蟹中的蛋白质会分解产生一种叫做组胺的有毒物质。死亡时间越长,螃蟹体内积累的组胺越多,毒性越大。即使煮熟了,这种毒素也不容易被破坏。所以,千万不要吃死螃蟹。选蟹要做到“五看”:看颜色;第二,看个人;第三,看肚脐;第四,看蟹毛;第五,看动作。蟹的颜色应该是青背白腹,金爪黄毛;个人要又大又老又健康;肚脐要向外突出;蟹脚要有毛;保持敏捷和活跃。否则吃了的人会呕吐腹痛腹泻。螃蟹要现蒸现吃,尽量避免储存。如果吃不完,剩下的一定要放在干净阴凉通风的地方,再吃的时候一定要煮熟蒸透。

隔夜蟹

螃蟹是含有较多组胺酸的食物。隔夜吃剩的蟹种组氨酸会在一些维生素的作用下分解成组胺。回锅加热可以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能破坏毒素,导致组氨酸中毒。所以一定要记得吃螃蟹,而且最好是现蒸,最长不超过4小时。

生螃蟹,醉螃蟹

螃蟹含有多种病原微生物。特别是其体内的肺吸虫幼虫虫卵,感染性强,抵抗力强,仅靠黄酒、白酒浸泡是无法杀死的。吃生蟹、醉蟹容易诱发肺吸虫病,引起咳嗽、咯血。如果病毒进入大脑,也会导致瘫痪。吃螃蟹是有讲究的,买螃蟹一定要慎重选蟹。

不吃螃蟹的“四个部分”

蟹胃是蟹盖内的一个三角形骨包。先吃蟹盖,用勺子挖出中间的蟹胃,轻轻吮吸外面包裹的蟹黄。对于蟹身,先用剪刀剪掉多余的蟹脚和蟹嘴;用勺柄挑出螃蟹中间的一片六角形,这是螃蟹的心脏,要丢弃;蟹肠,从蟹胃到蟹肚脐的一条黑线;蟹腮,长在蟹腹部的两排像眉毛一样的软软的东西,要去掉。这个吃螃蟹的禁忌一定要牢记。

谁一月不能吃螃蟹?

螃蟹含有高胆固醇和嘌呤,所以以下人群不适合吃螃蟹:

(1)患有腹泻、胃痛、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

(2)肝肾疾病患者,尤其是活动性肝炎、肝肾功能不全者;

(3)痛风患者;

(4)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

(5)过敏体质的人,尤其是对海鲜过敏的人。

一月吃螃蟹需要注意什么?

不能喝茶吃。

吃螃蟹时和吃螃蟹后1小时内避免喝茶水。第一,茶会稀释胃液,不利于螃蟹的消化;第二,茶叶中的鞣酸会使蟹肉中的蛋白质凝固。这两种原因都不利于螃蟹的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不能和柿子一起吃。

秋天,螃蟹肥了,柿子熟了,却不能拌。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使蟹肉蛋白凝固,凝固的物质在肠道内长时间发酵腐烂,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螃蟹和柿子都是凉性的,一起吃凉性的会损伤脾胃。螃蟹不宜像葡萄、石榴、山楂、梨、苹果一样食用。

不能和花生一起吃

花生脂肪含量高达45%,油腻的东西和螃蟹一起吃,容易引起腹泻。

不能吃泥鳅

泥鳅性温,蟹性寒。一起吃不健康。

不能和哈密瓜一起吃。

冬瓜即甜瓜,味甘、寒、滑,能清热通便。和螃蟹一起吃对肠胃有害,容易引起腹泻。

不能和梨一起吃

梨甘寒,蟹寒。一起吃容易伤胃。

不能和冷饮一起吃。

冰水、冰淇淋等。都是凉的东西,会降低胃的温度。和螃蟹一起吃容易拉肚子。


标签: 月份   螃蟹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