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健康养生 2023-08-22 22:55:02
大家好,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呢,很多朋友还不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介绍下,希望能帮助到你!

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国家、民族乃至中国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因此发生巨变。已经按部就班进行了四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也突然发生了变化。一场大规模的下乡运动爆发了。

一批批上山下乡的知青,曾经高呼着“天地广阔,大有作为”的口号,携带着心中积攒了几年的不满,像一股回头的浪潮,趁着“全国一片红”的大好时机,向着动荡的城市涌去,回城的浪潮骤然高涨。

“回城”是因为红卫兵大串联。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通知》(五月十六日通知),这是毛泽东亲自主持的“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5月25日,北大、聂等7人在北大张贴题为《宋硕、鲁平、彭佩云在文革中做了什么》的海报,攻击北大党委。引起了北大附近学生的反响。29日夜,清华附中十几名学生聚集在圆明园旧址,提出要“做一棵大树,做一棵毛泽东思想的大树”,并秘密组织红卫兵组织,意为保卫毛主席的红卫兵。

随着“五·一六”通知的发出,成千上万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红旗下的中学生产生了绝对服从毛泽东思想、誓死捍卫毛泽东指示的狂热。

在“海瑞罢官”、“三村”的批评讨论中,清华附中部分高年级学生与校领导发生争执。1966年5月29日晚,清华附中的卜大华、王明、罗小海、张晓兵、郑涛等学生在圆明园遗址上悄然集合。他们像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青年近卫军”一样组织起来,保卫党中央,捍卫党中央。

在讨论团名时,有人建议叫“向日葵”,有人建议叫“火车头”,但大多数人同意用“红卫兵”,意思是红卫兵保卫毛主席。

名字确定后,他们起草并宣读了红卫兵誓词:“我们是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士,党中央毛主席是我们的靠山,解放全人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最高指导。我们发誓:为了保卫党中央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将坚决流尽最后一滴血。”

规模庞大的红卫兵组织的创始人竟然是这群十三到十九岁的中学生。1966年5月29日,被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红卫兵的“诞生日”。

接着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冶学院、北京石油学院等学校的学生相继成立了“红卫兵”、“红旗”、“东风”等秘密组织。

6月1日,毛泽东批准播放了震惊全国的北京大学聂等人的所谓“马列主义第一海报”。于是,一场嘹亮、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造反运动迅速在全国蔓延,红卫兵组织在北京各个校园蔓延,直至全国。

毛泽东对红卫兵的出现非常高兴和满意。“文革”开始时,他说:“我一直主张,每当中央做了坏事,就号召地方造反,攻击中央。地方上多几个孙悟空,就大闹了。”他说:“虽然我们在农村和工厂打过仗,开展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公开的、全面的、自下而上的发射来揭露我们的阴暗面。”所以才会有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

他也深感“文革”进行得不那么顺利,阻力很大。所以他决定用红卫兵的出现来清除文化大革命的障碍。8月18日,重新安排座位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登上天安门城门,首次检阅了进京进行“革命大串联”的百万红卫兵。接着,在同年9月和10月,他在天安门门会见了1100万红卫兵7次,把红卫兵运动推向了高潮。

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组织外国高等院校革命学生、中学革命学生代表和革命工作人员代表参观北京“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通知规定,凡来北京的革命师生,一律免费乘坐火车,生活补助费和交通费由国家支付。这使得红卫兵大串联获得了合法地位和必要的经济保障。

在中央领导人的保护和表彰下,热情的青年学生穿着绿色军装,佩戴红袖章,手持红色《珍贵书籍(毛主席语录)》,高唱《造反有理》革命歌曲,“学校走上街头,形成不可阻挡的革命洪流”,孜孜不倦地串联起来,“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全部清理干净,把几千年积累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

红卫兵大串联冲击了各级党政机关,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知青也因此很难上山下乡。许多农村知青,受到红卫兵的感染,纷纷扔下锄头,披上红色造反的外衣,加入疯狂的造反行列。

据当时中央安置办的同志介绍,过去农村收到知青上访的少则3、5人,多则只有7、8人,极少超过10人。这些人主要想解决农村生活条件的具体问题。这个时候,就大不一样了。农村知青混入红卫兵,大批回到城镇“闹革命”。

当时有六七万农村知青涌向北京。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红卫兵的影响下,成立了各种形式的“造反”组织和“联络站”,鼓励更多的农村青年回到城市“造反”。

这些回城造反的知青心态不一样。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出于对革命的热情,而另一些人是出于报复,因为他们下乡时受到了当地干部的歧视和迫害。现在该算账了。

1966年八九月,从广西等地来京的70多名知青首先占领了中央安置城市知青办公室,宣布夺取了中央安置办公室的权利。

他们砸开文件柜,造成大量档案丢失,公布了一些农村女知青被强奸、迫害的案件。也纷纷召开批评会,批评中央安置办的领导。

中央安置办被迫搬到“地下”办公,与上下保持联系。为了接待越来越多的“造反派”,安置办不得不把接待站从砖塔胡同搬到万寿路的国务院农林办大院。

据这位同志回忆,在上访群众中,更多的人是想把户口迁回镇上,但对什么是修正主义路线,什么是革命路线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在当时严格控制户口的情况下,回城的年轻人显然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

红卫兵运动使整个国家陷入混乱。10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不得不发出《关于北京学校暂停串联外出的紧急通知》。11月16日、12月1日连续下发通知,规定暂停火车、轮船、汽车来京及与外地串联。1967年3月19日,中央明确规定停止全国大赛。

红卫兵串联停止了,所以农村的知青和其他来北京的人不要继续串联,留在城里。一九六七年,中央和国务院在三个文件中提到这个问题:

1月11日,《关于反对经济主义的通知》第三条谈到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城上访,说:“这几年,已经在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群众和上山下乡的知青,应该安心参加农业生产。安置工作中的问题,要由各级党委逐步解决。”并要求各地各部门立即停止“文革”中在经济主义上做文章的倾向。

2月17日,在《关于处理农村青年知识分子到山区外出串联、上访、请愿的通知》中规定:凡留在外地串联、上访、请愿的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应立即回本单位参加“文化大革命”,搞好生产。所有设立的联络站一律取消。否则将依法惩处。

10月8日,在《关于知识青年和其他上山下乡人员必须在农村抓革命、促生产的紧急通知》中,规定了六条措施,要求回城的知青回到农村。“革命干部要带头动员子女回乡”。各单位要把下乡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要负责任地处理好下乡问题。"

中央三个文件下发后,一些城市的红卫兵组织暂时停止了与回城知青联手造反的活动。首都的大学、中学红卫兵代表大会也发出“紧急呼吁”,要求各地来京“造反”,请愿者“回老家就地革命”。至此,返城风波平息。

回城风暴的平静,其实催生了最为汹涌的知青下乡新运动的兴起,正如中国知青史& mdash& mdash《春潮》(1966 & mdash在1980年),书中说:

由于红卫兵的积极参与,上山下乡运动被赋予了激进的政治意义。他似乎不再是无情地把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倒向农村的手段,而是革命青年献身红坛的一种极端形式。

& hellip& hellip红卫兵运动曾经像毁灭性的飓风一样席卷全国,震惊世界。它把一群充满朝气和革命激情的青年学生推上了政治舞台。1967年8月18日,当毛泽东穿着绿色军装,戴着红卫兵袖章,对着欣喜若狂的革命青年高喊“我支持你”的时候,年轻的红卫兵天真地以为,自己仿佛成了决定中国前途乃至世界命运的主人。

但随着10月3日《红旗》第十三篇社论号召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群众运动进一步指向各级领导干部,以干部子女为骨干的红卫兵运动失去了势头。

与此同时,江青、陈伯达、张春桥等左派控制的中央“文革”领导集团,结束了对老红卫兵的使用,转而支持运动初期受“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迫害的人& lsquo& lsquo造反派学生,并以他们为核心,重新建立了各级革命委员会有效控制下的红卫兵组织,即所谓“造反派”红卫兵(即新红卫兵)& HELIP& hellip1967年9月起源于北京的下乡活动,最初是由野心勃勃的“造反派”红卫兵头子组织的。

他们天真地认为,他们正在展开一场“继续革命”的新长征。1967年10月至1968年夏,知青下乡运动还处于自发阶段,但国家对此事采取了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许多新闻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大力宣传。

虽然有几十万中小学生下乡,但与庞大的城市毕业生总量相比,仍然不算多。真正有组织、有步骤的大规模下乡运动,是从1966年、1967年、1968年的“老三届”毕业生开始的。


标签: 规模   下乡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