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华为晔怎么读(日华念什么晔)
测量数百米光纤长度的误差仅为0.1毫米,与国外产品相比,测量分辨率提高了4000倍,相位精度提高了15倍...
近日,AVIC光电、航天电器、昌飞光纤等众多光电领域的知名企业来到南航。一系列基于超高分辨率光学矢量分析技术的仪器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关注。试用后,他们增加了订单,用于开发或生产高端光电产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
这台超高分辨率光学矢量分析仪的研制者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世龙。作为国内微波学子的“创新咖啡机”,28岁晋升教授,组建了国内一流的微波光子学术团队,研制出打破垄断的自主光学矢量分析仪,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
从零开始建立微波光子团队
2008年,潘石龙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成为渥太华大学博士后。他迷上了微波光子学。
当时微波光子学的概念已经提出十几年了,但大部分都是基础研究,没有太多实际应用。潘世龙意识到带宽已经成为微波发展的瓶颈,将微波和光结合起来可能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2010年,潘石龙回国。拿着自己发表的几十篇微波光子学论文,几乎可以选择任何地方,他却选择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和校长助理亲自和我对接。人事部主任花了2个小时听我谈学术。系主任强烈推荐我成为一名教授。他们的真情感动了我。”潘世龙说。
由会议室改造成的临时实验室,从研究生中挑选的三四名助手,以及区区50万元的科研经费...潘世龙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微波光子学的汪洋大海。
当初他科研经费短缺,可以攒钱买实验仪器。
“一台20多万的光谱仪,半价买的。一台全新的示波器要100多万,我们就买二手的。还有一个误差表,价值100多万,是从邻校借来的。”团队成员、学生傅建斌告诉记者。
潘世龙还记得,那个会议室的房间号是614。当时他用房号的谐音来激励大家:“我们的科研应该是‘死牛’和‘新的’。”最「牛逼」的研究是什么?“首先要瞄准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其次要适应南航的特点,建设带宽大、重量轻、体积小、能耗低的高性能射频系统,解决航天信息系统面临的关键问题。”
为了赶时间,我成了移动办公专家。
背包、笔记本电脑、书籍永远是潘世龙出门的标配。
“他一上出租车,就打开电脑,回复邮件,修改报告,更不用说在高铁和飞机上了。”学生张雅玫回忆起他和潘石龙的那次出差,只有一个字“忙”。在同学们眼里,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努力和一丝不苟。
实验室成立的最初几年,只要不出差,潘世龙早上都是第一个去实验室,晚上十点多才回家。学生给他发邮件,他总是在晚上零点前“秒回”。
虽然科研任务重,时间紧,但潘世龙十分重视科研作风建设。团队的每个新成员都必须签署科研诚信协议,保证实验不造假,数据不出错,论文不夸张。
科技成果也“有用”
微波光子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大量使用光纤通信中的器件和仪器。潘石龙的第一个问题是缺乏分析和测量工具。
此前国际上只有一家公司提供光学矢量分析仪,价格昂贵,分辨率无法满足科研需要。于是,“任性”的潘世龙决定自己研发光学矢量分析仪。
他找到了新的方法,采用了“微波测光”的方法,将光信号转换成微波信号,这将大大提高测量的分辨率和精度。团队掌握了光频梳信道化测量技术、杂散/噪声相干抵消技术和新型线性电光调制技术。在逐一克服相关困难后,中国第一台超高分辨率光学矢量分析仪终于问世。
但潘石龙并没有停下脚步。“微波光子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如果我们专研不做成果转化,别人就更不可能做了。”他说。
为了尽快出成果,他鼓励博士生傅建斌成立公司,推动产业化。如今,相关技术和产品已为昌飞光纤、AVIC光电、航天电器、中电集团、航天科技、华为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和研究所提供服务。,有力支持了新型光学器件、光学系统和国家核心型号的研发和生产。
潘世龙最新的宽带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成功突破了微波成像难题,通过实验在国际上首次演示了微波波段小目标的实时高分辨率视频成像。“有了这项技术,未来的智能设备不仅可以全天候工作,还可以看到隐藏的目标,比如突然从灌木丛中出来的人和动物。”潘世龙说。(张伟)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