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常识

足底的穴位有哪些

文化常识 2023-09-10 13:22:01
许多生活朋友不知道足底的穴位有哪些,对此很疑惑,那么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定可以帮助到你。

足底的穴位有哪些

我们应该都或多或少听说过。我们的脚底有很多穴位,脚是我们的“第二心脏”。人体有12条经络,其中6条是从我们的脚开始的,所以了解脚底的穴位对我们的日常健康有很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将介绍脚底的穴位及其作用。

一、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1.泻溪穴

位置:解溪穴在足背踝关节横纹中点,两筋间凹陷处。

功效:解溪穴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舒经活络的作用。适应症:足踝疼痛、偏瘫、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头痛。

2.重阳穴

位置:重阳穴位于足背第二跖骨和第三跖骨之间,趾长伸肌腱外侧的足背最高点(膈肌反射区)。

功效:重阳穴和胃化痰,通络安神。主治:脚背痛、下肢瘫痪、牙痛、牙龈炎、癫痫。

3.山谷陷阱点

位置:陷谷点位于人体的脚背,是第二、三跖骨交界处前方的凹陷处。

功效:空心穴主要用于治疗腹痛、肠鸣性腹泻、面部水肿、结膜充血、疝气、发热、足背肿痛等。

4.内庭穴

位置:内庭穴在脚的第二趾和中趾之间,在脚趾缝合的凹陷处。

功效:内庭穴能清胃泻火,理气止痛,消肿止痛,调理气血。主治:牙痛、胃痛、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头痛、痢疾。

5.李兑穴

位置:里兑穴在足第二趾外侧,距脚趾甲角0.1寸。指背神经与腓浅神经和指背动静脉形成的指背动静脉网。

功效:里兑穴具有开窍醒神、清热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发热、多梦、癫痫。

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1.白胤角

位置:白胤点位于远端脚趾内侧,距趾甲角0.1英寸。趾背神经与腓浅神经、趾固有神经和趾背动脉的吻合支。

功效:白胤穴调节血源,扶温健脾,清心安神,温阳复厥,行气止痛,健脾复阳。主治:腹痛、腹胀、多梦、月经过多、月经不调、崩漏、失眠、精神失常。

2.大渡穴

位置:大部分穴位位于足部内侧缘,即足部大拇趾关节(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红白相间的肌间凹陷处。

功效:大肚穴辐射脾热。适应症包括腹胀、腹痛、高热和水肿。

3.太白穴

位置: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是第一跖骨小头后方的凹陷处。

功效:太白穴生肺阳。缓解和治疗胃痛、腹胀、肠鸣、腹泻、便秘、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肠炎、痔疮、痢疾等。

4.公孙穴

位置: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红白肌处。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的分支,足背静脉网和跗内侧动脉。

功效:公孙穴能健脾和胃,调理脉搏,消除疾病。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腹泻、痢疾、心烦、失眠、腹胀、消化不良、脚气、脚踝痛、月经不调、面部浮肿等。

5.商丘穴

位置: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凹陷处,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处(足面倾斜,足面与小腿肌腱内侧第一凹陷相连)。

功效:商丘穴健脾祛湿,和胃。缓解和治疗腹胀、肠鸣、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黄疸、痔疮、便血等。

三、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1.昆仑穴

位置:昆仑穴位于踝部外侧,外侧踝顶点与足跟连线的中点(足外侧踝后方,当是外侧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昆仑穴散热化气。主治:头痛、头晕、腓肠肌痉挛、小儿惊风、下肢瘫痪。腰痛、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

2.仆参穴

位置:仆参取穴位于人足外侧,外侧踝后下方,昆仑穴正下方,跟骨外侧,红白肌处。

功效:浦神穴散热化气。适应症:脚气、足跟痛、腰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踝关节炎、癫痫等。

3.神脉穴

位置:神脉穴位于人脚外侧,外踝正下方凹陷处。

功效:参麦穴补阳益气,利水渗湿。主治:失眠、头痛、头晕、腰腿痛、脚踝痛、下肢瘫痪、目赤肿痛。经常按摩神脉穴还可以治疗寒症,提高耐心。

4.金门点

位置:金门穴位于人脚外侧部,当外侧脚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

功效:津门穴补阳益气,利水渗湿。主治:头痛、头晕、腰痛、腰膝痛、惊风、下肢瘫痪、踝外侧痛等。

5.景谷穴

位置:景谷穴位于人脚外侧部,第5跖骨结节下方,红白肌处。

功效:景谷穴生气血。主治:头痛、头晕、癫痫、腰腿痛。

6.骨结合点

位置:骨结合点位于人脚外侧,小脚趾第五跖趾关节后方,红白肌处。

功效:接骨穴运水祛湿。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耳聋、落枕、癫狂、痈肿、腰腿痛、下肢痛等。

7.铜鼓穴

位置:小脚趾外侧,第五趾跖骨关节前,趾骨基底外侧边缘(肩部反射区)。

功效:铜鼓穴能清热安神,清头目,明目。主治:头痛、头晕、流鼻血、消化不良。

8.尹稚角

位置:尹稚点位于人体脚趾外侧,距脚趾甲角0.1寸。

功效:尹稚穴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泻火、理气活血、安胎引产、清脑明目的作用。适应症:胎位不正、难产、头痛。

四、足少阴肾经的穴位

1.涌泉穴

位置: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趾缝线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当你用力弯曲脚趾时,脚掌前方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功效:涌泉穴散热,生气。主治:癔病、癫痫、头晕、眩晕、头痛、中暑、昏迷、癫狂、惊风、休克、呕吐、咽喉肿痛。

2.顾然角

位置:顾然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红白肌之间,太阳后1寸处。

功效:顾然点上升,以澄清和减少混浊。主治:足背肿痛、麻木、咽喉炎、膀胱炎、糖尿病、月经不调。

3.太溪穴

位置:太溪穴位于足内侧,足跟肌腱与内踝背之间的凹陷处(高点)(即内踝后缘凹陷处)。

功效:太溪穴清热去火。主治:神经衰弱、腰痛、血尿、肾炎、月经不调、喉炎、牙痛、遗尿、膀胱炎、生殖系统疾病、反复阳、遗精、下肢瘫痪、足底疼痛、脚踝疼痛。

4.大中穴

位置:大钟点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下方,跟腱附着点内侧前方凹陷处。

功效:大中穴联系表里。主治足跟痛、神经衰弱、癔症、咯血、哮喘、排尿困难、便秘。

5.水泉穴

位置:水泉穴位于足内侧,内踝背下,太溪河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

功效:水泉穴清热益肾,通经活络。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排尿困难,近视。

6.赵海角

位置:赵海点位于脚的内侧,在内踝尖下方的凹陷处。也就是:在我们脚内踝以下的凹陷处,用手捏一下或者用皮针敲打一下,避免出血。

功效:滋阴清热,调经止痛按海穴。主治:失眠、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月经不调、癫痫、神经衰弱、子宫脱垂。

五、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1.徐秋角

位置:徐秋穴位于外踝前凹陷处,第四、五趾间隙延长线上。

功效:徐秋穴位促进毛发生长。适应症:下肢疼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胸痛。

2.第五会穴

位置:地五会穴位于足背外侧,足第4趾关节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指伸肌腱内缘。

功效:地五会穴收集沉淀液。主治:耳鸣、腋痛、乳腺炎。

3.夏溪穴

位置:夏溪穴位于足背,第四、五趾缝间,趾蹼缘后红白肉处。

功效:夏溪穴清头目,益胸胁。适应症:肋间神经痛、头痛、头晕、胸痛。

4、银翘角

位置:银翘点在第四趾外侧,离脚趾甲根角一点。

功效:银翘穴疏肝解郁,通经活络。主治:发热、眼疾、头痛、胸膜炎、哮喘、咽炎。

六、足厥阴肝经的穴位

1.大敦穴

位置:大敦穴位于脚趾外侧,距脚趾甲角0.1寸。即大脚趾(第二脚趾附近)的指甲根边缘约2 mm。

功效:大敦穴促进毛发生长。适应症:疝气、遗尿、月经过多。

2.行星际点

位置:第一、二趾与趾蹼边缘后红白肉之间的点位于足背侧。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和第一趾背动静脉。

功效:风化火产生于行健穴。主治:头痛、疝气、癫痫、失眠、月经不调、尿道炎、排尿困难、遗尿、肋间痛、高血压、目赤。

3.太冲穴

位置: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关节处。沿着大脚趾和第二脚趾之间的缝隙向上移动手指,直到可以感觉到动脉反射到手(在第一和第二跖骨关节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祛湿祛风。主治:头痛、头晕、癫痫、疝气、惊风、眼疾、乳腺炎、子宫出血、小便不利、半身不遂。

4.中峰穴位

位置:中封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人体足背侧,足内踝前,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前肌腱内侧凹陷处)。

功效:中间封穴,缓解风化气。适应症包括脚踝疼痛、下腹痛、尿失禁、疝气、遗精和阴茎疼痛。

以上就是中药材频道为大家介绍的有关足底的穴位有哪些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 穴位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