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常识

北洋水师所有的战舰(北洋水师十大主力战舰)

文化常识 2023-09-10 09:58:01
最近北洋水师所有的战舰(北洋水师十大主力战舰)这个问题很火,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问题,比如许多人都会遇到的,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快来看看吧。

北洋水师所有的战舰(北洋水师十大主力战舰)

北方海军

北洋海军,或称北洋舰队、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近代海军舰队,也是清朝建立的近代四大海军中最强最大的一支。主战舰艇25艘,辅助战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北洋水师于1888年12月17日(光绪十四年)在山东阿哈瓦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舰队实力一度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根据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是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和美国)。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落后于日本。在1894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北洋舰队开始重建。1896年,云贵总督王文韶接替李鸿章出任北洋大臣,随即着手复兴北洋水师,从英德购买了数艘军舰。宣彤元年(1909年),南、北洋水师改编为巡洋舰、长江舰队,北洋舰队名称不复存在。

丁,北洋水师提督(1836.11.18—1895.2.12)。

北洋舰队军旗

北洋舰队军舰

北洋舰队基地阿哈瓦军港

北洋舰队官兵

北洋舰队主战舰艇:定远、镇远、涞源、靖远、致远、靖远、济远、平原、朝勇、扬威。

1.定远舰

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是一级甲舰,定远级战斗舰。它是清王朝委托德国特纳布雷多瓦肯造船厂建造的7000吨级一级铁甲船,造价140.2万银(折合37万斤),是大清北洋舰队的主力舰艇。1881年开始建造,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定远舰于1885年10月交付北洋舰队。定远舰在西方也被称为“萨克森”号改进型战舰。定远、镇远两舰在当时被称为“亚洲最大的船”。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吨或743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它由两台卧式三缸往复式蒸汽机和八台圆形燃煤锅炉提供动力,功率6200,航速14.5节,巡航能力4500海里/10节,探照灯照度8000烛光和20000烛光。装甲总重量1461吨,铁家堡装甲吃水线以上14寸(365mm)厚,吃水线以下12寸(305mm)厚,305炮座304mm厚,炮盾15mm厚,指挥官塔装甲203mm厚,煤仓载煤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329-363人。定远配有4门德国克虏伯305mm炮尾炮(左舷1门双联炮塔,右舷1门炮塔,液压动力,每门炮重31.5吨,口径25倍)。克虏伯150mm炮尾副炮(一门在船尾,一门在船尾,每门重4.75吨,35倍口径)、75mm克虏伯炮、37mm五管客家加农炮、8门炮、57mm和47mm客家速射炮、3门14寸鱼雷发射管(两侧)刘(1852-1895)。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退守阿哈瓦军港。威海保卫战中,定远舰不幸遭到日军鱼雷艇袭击,身受重伤搁浅。定远舰只能充当浮动炮台。遭到攻击后,定远舰在船尾用150毫米克虏伯冲锋枪还击,击毁日军攻击的“九号”鱼雷艇,这是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击沉的唯一一艘日本军舰。最后,丁常茹下令北洋水师自行炸毁定远舰。

定远舰

刘·

2.镇远舰

镇远舰,一级装甲舰,是“定远”级装甲舰之一。受清政府委托,在德国特纳布雷多的Vulcan造船厂建造了一艘7000吨的一级铁甲船,造价142万银,是大清北洋舰队的主力舰艇之一。1881年开工建设,1882年11月12日下水。1885年10月,定远舰抵达大沽口,正式编入北洋水师。镇远铁甲舰在西方也被称为“萨克森”号改进型战舰,镇远舰和定远舰被称为当时“亚洲最大的舰艇”。镇远号长94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22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它由两台卧式三缸往复式蒸汽机、八台圆形燃煤锅炉、一艘7200马力、航速15.4节、巡航能力4500海里/10节的镇远舰和一盏照度8000烛光和20000烛光的探照灯提供动力。它由两套组成。装甲总重量1461吨,铁家堡装甲吃水线以上14寸(355.6mm),吃水线以下12寸(304.8mm),305炮座装甲厚305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煤罐装煤700吨,最大装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镇远号战列舰是定远级战舰,该级舰的设计集中了英国“因弗内斯”号和德国“萨克森”号的优点。镇远号战列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装甲堡垒。这座铁甲堡垒长43.5米。从上层建筑到侧水线及以下,军舰舰体除了首尾部分外,都被305~355 mm的钢甲紧紧包裹,军舰中部的关键部位如弹药库、动力部等都在铁甲堡垒的保护之下。镇远号战列舰装备有两艘鱼雷艇,必要时可吊入海中打击敌人。镇远舰的主炮是克虏伯的305mm炮尾主炮(分为两个双塔,液压动力,每门炮重31.5吨,25倍口径)。2门克虏伯150mm炮尾炮(头尾各一门,每门重4.75吨,口径35倍),4门克虏伯炮,8门37mm五管客家炮,2门57mm和47mm客家速射炮,3门14寸鱼雷发射管(左右各一门,船尾一门,配20门。林太增(1851—1894.11.16),镇远舰管带。1894-1895年甲午战争后,镇远被日军俘虏,经过修复,后在日俄战争中参与炮击俄罗斯军舰。随着日俄战争的结束,镇远号在当地海域被日军作为一级海防舰和一级巡洋舰使用,直到1911年4月退役,驶进日本横须贺,在那里作为靶舰使用。然后第二年4月在横滨被卖掉拆解。

镇远舰

林泰增

3.来到一艘遥远的船上

涞源舰是一艘装甲巡洋舰,由德国火神造船厂耗资86.5万两白银建造。涞源号于1885年开工,1887年3月25日下水,1887年12月编入北洋舰队。“涞源”号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吨。它由两台3膨胀往复式蒸汽机和四台循环燃煤锅炉(每台重38吨)提供动力。采用两轴推进,功率5000马力,航速15.3/4节,载煤320-350吨,水线装甲厚度9.5。1门双克虏伯210mm前主炮(每门炮重10吨,22倍口径),2门1880克虏伯150mm炮(每门炮重4.5吨),2门75mm克虏伯炮,2门47mm客家速射炮,1门40mm客家炮,5门37mm5管客家炮。来到远处的船上照顾邱宝仁。涞源舰在黄海战争中损失惨重,随后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1895年2月6日上午,在阿哈瓦港被日本第一鱼雷艇队伏击沉没。

涞源舰

邱宝仁

4.穿过一艘遥远的船

袁静舰是一艘装甲巡洋舰,是清朝北洋水师的重要战船之一。由德国Vulkan造船厂建造,耗资86.5万两白银。它是德国设计和建造的最早的装甲巡洋舰之一。1885年开工,1887年1月3日下水,1887年底编入北洋舰队。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吨,航速15.5节。主要武器有2门克虏伯210mm口径火炮(主炮),2门150mm口径火炮(副炮),1个弓和3个鱼雷发射管。该舰的独特设计是环甲安装在中吃水线区域,即装甲堡垒。林永升(1853-1894年)通过远处船只的管道。“靖远”舰在管道运输船林永升的指挥下奋勇作战。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等4艘舰艇的围攻下,被远舰舰桥击中,管道运输船林永升中弹身亡。远舰中弹起火后,舰上水兵仍坚守岗位,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继续向日舰还击,直至远舰沉没,全舰231名官兵为国捐躯。

靖远舰

林永升

5.致远舰

致远舰是一艘圆顶装甲保护巡洋舰。致远舰是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公司订购的一艘圆顶型防护巡洋舰。造价84.5万两白银,是致远级巡洋舰的首舰。致远舰于1885年10月20日开工建造,1886年9月29日下水,1887年7月23日入役。致远舰采用单烟囱双桅杆的常见设计,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57米,排水量2300吨。舰首在舰尾装备了双联装和单联装210毫米(8.3英寸)克虏伯炮,都有炮盾;靠近前部的舰中两侧有一门150毫米(5.9英寸)舰炮,带有炮盾;在船头和侧面有四门57毫米(2.2英寸)舰炮。此外,它还配备了4个18英寸(457毫米)鱼雷发射管和10门火炮;以两台蒸汽机和四台燃煤锅炉为动力,双轴推进,最大马力7600匹,航速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航速最高的。最大运煤能力520吨,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装甲是一种拱形的“圆顶装甲”,安装在船体中部,中间部分在水线以上,两侧在水线以下向下倾斜。水线没有装甲,只有煤柜防守。穹甲厚50.8~101毫米,司令塔甲100毫米,炮盾甲50毫米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为致远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中,致远舰弹药耗尽,损失惨重后,流水线舰长邓世昌命令其赶赴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吉野,后被查证并非“第一游击队”),以求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方鱼雷发射管击中,导致管内鱼雷爆炸沉没,舰上246名官兵为国捐躯。光绪皇帝含泪为他写下了著名的挽联“此日泪满人间,有强大的海军力量。”

致远舰

邓世昌

6.靖远舰

靖远舰属于穹顶装甲防护巡洋舰。靖远舰是清政府通过英国公使曾纪泽的特使向英国阿姆斯壮公司订购的一艘高速圆顶装甲巡洋舰,造价84.5万两白银。它始于1886年,完成于1887年。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师,是致远舰的姊妹舰。靖远舰和致远舰同属一级,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57米,排水量2300吨。功率为2台卧式3膨胀往复式蒸汽机和4台高型燃煤锅炉,功率5500马力(空中试航测得6892马力,采用强制通风时7500马力),航速18.5节,正常载荷。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装甲甲板3英寸(斜)/2英寸(平),指挥官塔装甲3英寸,炮盾2英寸厚。全船204-260人。主要武器有克虏伯的210mm主炮(两个在船头,一个在船尾,口径35倍,克虏伯炮管和阿姆斯特朗炮架,每门50发,射速1发/2.5分钟),阿姆斯特朗的152mm副炮(每门炮管重4.065t),57mm哈其凯斯速射炮8门47mm。叶祖珪(1852-1905),靖远舰管带。靖远舰在黄海海战中被110发子弹击中,2人死亡,16人受伤。叶祖珪随管道担任靖远舰,据旗舰定远号奋勇作战。下午3时,靖远被日军游击队“吉野”号等4艘船只围困,十余处中弹。后来,在部下刘冠雄的建议下,叶祖珪下令升起帅旗,以代替桅杆建筑被毁的定远舰指挥,于是“舰随”,北洋水师的气势重新焕发。日本舰队怕威海港的北洋舰前来增援,于是向西逃窜,靖远等舰返回旅顺口基地。阿哈瓦海战中,定远舰、镇远舰相继受损后,丁在靖远舰上悬挂提督旗(团龙五色旗),靖远舰成为北洋水师旗舰,指挥舰队不断作战。靖远舰在前方苦战,中弹不少,伤亡40余人。1895年2月9日,靖远舰被日军占领的陆家嘴炮台发射的两发炮弹击中,搁浅。为了躲避敌人,它自己沉了下去。1897年,船体被打捞并拆解。

靖远舰

叶祖珪

7.济源舰

济源舰属于穹顶装甲防护巡洋舰。它是1883年清帝国北洋水师从德国订购的巡洋舰。由德国火神造船厂建造,耗资62万两白银。济源舰于1883年开始建造,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8月完工。同年10月抵达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济源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300吨。动力系统由两台复合蒸汽机和四台燃煤锅炉组成,功率2800马力,两轴两桨,航速16.5节,比“定远”级装甲舰快。该型舰的煤舱体积较小,标准载煤量为230吨,最大载煤量仅为300吨,不符合当时巡航能力的要求,后被诟病。济源舰回国时,甲板上一度堆满了煤,勉强用得上。“济源”级战舰的军备配置也不同于早期的巡洋舰。不为军舰配备大量火炮,只配备少量威力大的大口径火炮,属于“以量换口径”的设计。其主炮包括:2门克虏伯1880式210 mm 35倍口径后膛钢箍炮和1门克虏伯1880式150 mm 35倍口径后膛钢箍炮。其中210毫米炮每门重13.5吨,实际口径209毫米,炮管长度7330毫米,膛线长度6720毫米,使用钢弹、花弹、集束弹,均重140公斤,发射装药重45公斤。在274米的距离上,可以穿透451毫米厚的装甲,该炮初速530米/秒,有效射程83000。这两门强力炮安装在舰首暴露的炮台里,靠人力和水压提供动力。和定远级战舰一样,济源主炮的外露炮台也装有闭罐圆顶罩。船尾安装了一门150毫米炮。“济源”级战舰装备了大量小口径火炮。包括2门47mm单管重型哈奇卡斯炮、9门37mm单管哈奇卡斯炮和数门多管速射炮,虽然这些炮主要用于杀伤敌方人员和抵抗高速接近的鱼雷艇。但在近距离,对大型敌舰也有一定的威慑力,尤其是哈奇卡斯单管炮。据史料记载,“济源”级军舰回国后增加了4门金陵机器局生产的青铜炮,口径约70毫米,属于当时大型军舰普遍装备的舢板炮。主要提供给船上的海军陆战队(北洋水师称洋炮队)作为营炮使用,必要时可换成炮架供军舰作战。“济源”级战舰的武器系统还有李鸿章着迷的鱼雷武器。舰首、舰尾和两侧都有专门的鱼雷发射室,装有四个鱼雷发射管,使用的是德国制造的科普夫磷铜鱼雷,也就是黑头鱼雷。同时,参考“定远”级战舰的设计,济源舰还装备了2艘舰载鱼雷艇。方伯谦是济源舰的管道带(1854年1月14日-1894年9月24日)。济源舰参加了甲午战争中的丰田战役、黄海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丰田战役13人死亡,40人受伤,黄海战役15枚炸弹命中,5人死亡,10人受伤。海战后,管带方伯谦因临阵脱逃被斩首,接替林国祥担任管带。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攻占。1895年3月16日,他加入了日本海军,和舰长平尾福三郎一起。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级海防舰。1904年11月30日,日俄战争中日军偷袭旅顺期间,遭雷击沉没于旅顺港外羊头洼海域。

济源舰

方伯谦

8.平原舰

平原舰属于沿海装甲舰。平远舰是福州船政建造的第29艘。它是由福州船政局参照法国设计师路易-艾米尔·贝尔坦设计的Cocyte、Styx、Phlegeton等三艘近海防御战舰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艘全钢装甲战舰。造价524000两,代表、陈、郑青莲、吴、李守田、杨监督。1886年12月7日开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完工。它被命名为“龙威”号,并于同年10月4日前往上海迎接北洋舰队。北洋水师总督察郎威廉·M对该舰检查后非常满意。1890年5月28日,调入北洋水师,改称“平远”。平原舰的主体设计是根据法国“黄级”仿制的,原属海防舰,龙威对其设计稍作改进。平远号长59.99米,宽12.19米,吃水4.4米,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2640吨。动力装置由福州船政局制造,四台锅炉,两台三级往复式蒸汽机,2400马力,双轴推进,巡航速度10.5节。这艘船有双层船体,装备有5到9英寸的水线装甲。甲板装甲2英寸,指挥平台和炮塔5英寸。盔甲是法国制造的。该舰直到编入北洋舰队才装载武器。主炮为克虏伯公司生产的260毫米炮尾炮,副炮为2门150毫米克虏伯炮、2门47毫米速射炮和5门多管炮,并配有鱼雷发射管。李贺(1852-1930),平原舰管带。甲午战争日军占领刘公岛后,平原号被日本接收,成为军舰,作为炮舰编入日本舰队。日军接管平远舰后,仍沿用原名。3月16日将该舰编入日本舰队,1898年3月21日更名为一级炮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这艘船是日本第三舰队第七队的成员。9月18日,它在炮击锦州湾俄军要塞时,触到一枚俄军水雷,沉入九万大洋。

平原舰

李贺

9.超级勇敢的船

超勇舰,一艘碰撞巡洋舰,是世界上第一艘完全摆脱航海时代刻板印象的一级非武装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后船体分包给米切尔造船厂,造价65.2万两白银。朝永舰于1880年开工,1880年11月4日下水,1881年11月22日抵达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超勇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排水量1350吨,功率2台往复式蒸汽机,6台循环燃煤锅炉,两轴推进,功率2600马力,航速15-16节,巡航能力5000海里/8节,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300吨。该舰为木质复合钢板,甲板装甲0.27寸,炮塔装甲1寸,指挥官塔装甲0.5寸,撞角安装在船头吃水线以下11尺。全船137-140人。主要武器:阿姆斯特朗10英寸主炮2门(每门炮重25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门、阿姆斯特朗9磅炮2门、11毫米10管格林加农炮4门、37毫米单管哈基卡斯炮4门、诺迪安费尔德炮4门、2艘舰载杆式水雷艇(分别命名为“罗德雷霆”和“雷兽”)。黄建勋(1852-1894),超级勇敢的船。黄海海战打响后,日军第一游击队见北洋水师凶悍,直取右翼超勇舰。第一游击队的旗舰“吉野”号在距离“朝永”号3000米时开始炮击,随后是“高千寻”号、“秋金洲”号和“浪速”号。虽然超勇舰处于绝对劣势,但还是拼死一战,但毕竟超勇舰无法与日本新式战舰抗衡。下午1时20分,一枚敌方炸弹击中受伤的超级勇者舰船舱,引发大火,全舰立即笼罩在黑烟中。在日舰的不断炮击下,超勇舰的右舷逐渐倾斜。当日本军舰“毕瑞”号闯入北洋舰队阵中,试图抄近路与我们的队伍会合时,恰巧遇到了这艘超级勇敢的船。“超级勇敢”号的官兵正在灭火,用火攻击毕瑞舰。之后日本的队伍绕过北洋舰队攻击超勇舰,无奈的超勇舰终于在下午2点23分,东经123度32分1秒,北纬39度35分沉入黄海。

超级勇敢的船

黄建勋

10.扬威舰

阳威舰属于一艘冲击巡洋舰。扬威号快速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后船体分包给米切尔造船厂建造,造价65.2万两白银。1880年1月15日开工建设,1881年1月29日下水,1881年8月2日服役。杨威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正常排水量1380吨,满载1542吨。配备帆索具,原设计为直桅,可挂纵帆;回国后,中国在前桅上加了横向桁架。为了实施冲击战术,该舰除了单烟囱和双桅杆外,其他都比较低调,吃水线轮廓较小。但是干舷很低,适航性很差,冲浪问题严重。动力部分配备霍桑公司两台卧式往复蒸汽机和六台锅炉;双轴推进,设计功率2600马力(1939千瓦),16节(29.6公里/小时)。额定装煤250吨,最大300吨。火力方面,该舰主炮为两门,口径26倍10英寸(254毫米),型号不详。每炮100发弹药,最大仰角10度,最大俯角3度,有效射程8000米;14英寸(356毫米)的钢板可以穿透3000米的距离。主炮有简易液压再入装置,每次射击可达2.5分钟,射速比老式枪架快。电池采用非旋转炮剖面,正面和两侧开有炮门,正面44度,侧面70度。为了解决波浪上升的问题,炮门装有挡板,平时关闭,作战时向上打开。副炮为4炮,口径22倍,4.7英寸(119毫米),每炮配200发,分别安装在上层建筑的4个角落,射程60度,炮门也装有挡板。后主炮附近有2门诺菲尔德4管加农炮和4门加特林10管加农炮。撞击角度在吃水线以下11英尺(3.35米)。从防护能力来说,该级舰体是0.75英寸(19.05毫米)钢板铆接在木地板上。水线以下有简单的装甲甲板保护机舱和弹药库,但只有0.375英寸(9.53毫米)厚,所以它仍然是一艘无保护的巡洋舰。指挥塔的装甲厚度为5/8英寸0.625英寸(15.88毫米)。煤仓布置在机舱的侧面和上方,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扬威舰在林中(1852-1894)。黄海海战中,朝勇被日军船只重创,燃起大火。与此同时,姊妹舰扬威也受了重伤。林带领他的人扑灭了大火,并向敌人开炮。但在日船第一游击队群的反复轰击下,伤势太重。阳威舰不得不离开战场救援,被一艘逃跑的济源舰击中。炸弹在船舱爆炸,舰体逐渐沉入海底,使用了管带森林。

扬威舰

林吕忠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12艘战船与日本舰队12艘战船在黄海爆发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海战。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由于天色已晚,日本联合舰队最终决定撤退。此战,北洋水师失利,中国军舰5艘沉没,伤亡850人;五艘日本军舰受损,但无一沉没,造成298人伤亡。此后,北洋舰队退守阿哈瓦,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后期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沉船

1895年1月20日,日本海军和陆军进攻山东阿哈瓦。北洋海军有近3万人,日本海军和陆军约2.5万人。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援军未至,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最终,北洋水师提督丁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北洋水师的镇远舰、济远舰、平原舰、广兵舰、镇东舰、镇西舰、镇南舰、镇北舰、钟真舰、镇边舰等十艘舰艇,都被作为日军的战利品,插上了日本国旗。北洋训练舰嵇康号被解除武装,返回中国。抬着丁、戴宗谦、刘、杨永林、等灵柩的在蒙蒙细雨中伤心地离港驶往烟台,汽笛长鸣,威海卫战役就此结束。

日本军队在阿哈瓦登陆。

阿哈瓦战役

,

标签: 战舰   水师   北洋   主力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