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常识

接地线的正确方法和讲解(带你全面了解接地线)

文化常识 2023-09-10 06:32:02
生活中有些小伙伴会遇到接地线的正确方法和讲解(带你全面了解接地线)的问题,没有关系,通过这篇文章就能帮大家轻松解决,跟着小编我们一起来看下正文。

接地线的正确方法和讲解(带你全面了解接地线)

地线又称避雷线,是指用来将电流引入大地的导体;电气设备漏电时,电流通过地线进入大地。地线的符号是E(地);可分为电源接地线和电路接地线。按照我国现行标准,GB2681中第三项按导体颜色标注电路时,一般应为相线——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零线——浅蓝色,地线是黄绿色。如果是三孔插座,左边是零线,中间是地线(上图),右边是火线。

简单来说:接地线是电气保护的一种方式。它的作用是在你的电气设备漏电或被感应带电时,迅速将电流通过接地线引入大地,使设备外壳不再带电,从而保证人员后设备的安全。

比如,由于绝缘性能差或使用环境潮湿,家用电器的外壳会有一定的静电,严重时会发生触电事故。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可以在电器的金属外壳上连接一根电线,电线的另一端接地。电器一旦漏电,接地线会将静电带入大地并释放。另外,对于电器维修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使用电烙铁焊接电路,有时因为电烙铁带电,会击穿损坏电器中的集成电路。用电脑的朋友有时候会忽略主机箱的接地。事实上,在电脑主机箱上连接一根地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死机的发生。

电力系统中的接地线:当电压意外地出现在已被切断的设备和线路上时,它是保证工作人员的重要工具。根据部颁规定,接地线必须用25mm2以上的裸铜芯线。

在电器中,接地线是连接在电器设备外壳和其他部件上,及时引出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安全电荷或漏电流的线路。

一般来说,接地可以防止电气设备表面的静电或漏电对人造成点击伤害,尤其是大功率电器。

地线的作用是什么?

接地线的作用是避免住户漏电时对人体的伤害;将可能带电的金属外壳上的电引向大地,以免发生触电事故。如果不接地,一旦设备漏电,人接触到带电体,就可能发生触电事故。家用电器接地线是为了保护人身安全,防止家用电器漏电后人身触电。没有防雷。

接地线的接地有两种,即系统接地和保护接地。系统接地的任务是建立一个零电位参考点;保护接地的任务是保护人身安全。对于保护接地,其任务是:

a)在设备和接地体之间提供低阻抗连接,从而降低人员触电伤害的危险;

b)为接地故障电流返回电源提供低阻抗路径,以便保险丝或断路器可以工作。

注1:在TN系统中,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被放大为相对于N的短路电流,因此过流保护装置可以进行保护动作;

注2:我们来看左下角的两张图。

左图中我们看到,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接地线的电阻远小于人体的接触电阻,流经人体的电流大大减小;右图中,系统没有接接地线,所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人体暴露在相电压下,极有可能触电受伤。

c)为雷电感应电流提供低阻抗的接地放电路径。

电线不接地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答:可能会出现人身伤害事故。如果电饭煲的金属外壳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RCD和总开关都会跳闸保护。当然主开关的保护电流会更大。如果电饭煲的金属外壳没有接地,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无论是RCD还是总开关都不会跳闸,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

电气设备绝缘损坏,外壳带电。当人接触设备外壳时,电流会流入人体,危及人的生命。如果设备外壳接地线,泄漏电流会通过地线流入大地,人体接触外壳不会有危险。

只有接地线与大地之间的连接才是接地极,接地线与大地之间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如果接地电阻大于4ω,人体接触漏电设备仍有危险。

在家里做天涯海角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很多人只是在潮湿的地方把镀锌角铁打入地下1.5米左右,然后把电线引到室内。有的人把接地线接到能可靠接触大地的金属管道上,比如水管。这些方法虽然不符合规范,但总比没有保护好。

有的人在墙上钉个钉子接电线,只能释放设备上的静电积累,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如果仪器、电脑等精密设备中有静电,也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所以地线是可以释放静电的,而这条地线只需要与房屋的墙壁或地板接触即可。

怎么检测家里有没有接地线?

方法一:只需检查入口处是否有地线。

方法二:快速将RCD输出端的相线对地短路,看看RCD是否工作。如果没有接地线,或者接地线I没有完成,RCD不会动作。

有哪些接地方式?

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接地电路有不同的接地方式。电子电力设备中常见的接地方法如下:

1.安全接地

安全接地是将高压设备的外壳与大地连接起来。一是防止机箱上积累的电荷和静电放电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比如电脑机箱接地,加油机尾部拖在地上,都是为了释放积累的电荷,防止事故发生;二是设备绝缘损坏,外壳带电时,切断电源,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如冰箱、电饭煲的外壳。第三,可以屏蔽设备的巨大电场,起到保护作用,比如民用变压器的防护栏。

2.防雷和接地

当电力电子设备遭受雷击时,无论是直接雷击还是感应雷击,如果缺乏相应的防护,电力电子设备都会受到很大的损坏,甚至报废。为了防止雷击,我们通常在高处(如屋顶、烟囱)设置避雷针与大地连接,防止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受到雷击的危害。安全接地和防雷接地都是为了给电子电力设备或人员提供安全保护措施,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3.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是为电路正常工作提供的参考电位。该参考电势通常被设置为零。参考电位可以设置在电路系统中的某一点、某一段或某一块。参考电位不接地时,视为相对零电位。但这种相对零电势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外界电磁场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参数,导致电路系统运行不稳定。当参考电位与大地相连时,参考电位被视为大地的零电位,不会随着外界电磁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合理的工作接地会增加电路的干扰。

4.信号

信号地是各种物理量信号源零电位的共同参考地。因为信号一般比较弱,容易受到干扰,不合理的接地会对电路造成干扰,所以对信号接地的要求比较高。

5.同时地

模拟地是模拟电路零电位的公共参考地。模拟电路包括小信号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整流电路、稳压电路等。接地不当会造成干扰,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模拟电路中的接地对整个电路来说意义重大,是整个电路正常工作的基础之一。因此,模拟电路中的合理接地对整个电路来说是不可忽视的。

6.数字地

数字地是数字电路零电位的公共参考地。因为数字电路工作在脉冲状态,特别是脉冲的前后沿比较陡或者频率比较高的时候,大量的电磁波会对电路产生干扰。如果接地不合理,会加剧干扰,所以数字地接地点的选择和接地线的敷设也要充分考虑。

7.电源接地

电源地是电源零电位的公共参考地。由于电源往往同时向系统中的所有单元供电,而每个单元所需的电源性质和参数可能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保证电源和其他单元的稳定可靠运行。电源地一般是电源的负极。

8.电源地线

电源地是负载电路或电源驱动电路的零电位的公共参考地。由于负载电路或功率驱动电路的电流强,电压高,如果接地线的接地电阻大,就会产生显著的压降,造成很大的干扰,所以对功率接地线的干扰大。因此,电源地必须与其他弱电地分开设置,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接地线安装

(1)挂接地线时:先接接地夹,再接电夹;拆下接地线时,必须先拆下电夹,然后按程序拆下接地夹。

(2)安装:将软接地铜线的绝缘相上的两眼铜鼻固定在接地棒上电源夹(固定和活动均可)的相应位置上,将一眼铜鼻固定在接地夹或接地销上接地线的结合相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接地线。

(3)核实接地棒的电压等级是否与运行设备的电压等级一致。

(4)有分相和组合式接地软铜线,接地棒有平口和双弹簧钩夹。

接地线维护

1.使用便携式短路接地线前,应事先确认有停电,确认设备上无电压后进行。首先将接地线夹连接到接地网或扁铁片上,然后用接地操作杆分别拧紧设备导线上的导线端类。拆除短路接地线时,顺序正好相反。

2.对于已安装的短路接地线,其与带电设备之间的距离,考虑到接地线摆的影响,其安全距离不应小于《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规定的新值。

严禁无线夹缠绕短路接地。

3.如果悬挂点有接地点,应使用接地线夹或专用铜排进行接地连接;如果没有固定的接地点;可采用临时接地点,接地极埋深不小于0.6m

4、便携式短路接地线应妥善保管。每次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其是否完好,软铜线是否外露,螺母是否松动,否则不得使用。

5.便携式短路接地线的检验周期为五年一次,检验项目与出厂检验相同。检测合格后,便携式短路接地线应根据短路电流和外观检查进行判断,一般应报废。

需要注意的事项

1、工作前必须检查接地线。软铜线是否断裂,螺丝接头是否松动,挂钩弹性是否正常,使用前应及时更换或修理。

2.在挂接地线之前,必须先通电。不经检查就挂接地线是基层常见的习惯性违章。挂的时候接地线不能和身体接触。

3.在工作场所两段两端挂接地线,避免用户反送电或感应电的可能,深受其害的例子很多。

4.打接地桩时,需要借用能量快速疏通事故大电流,保证接地质量。

5.保管好接地线。接地线在使用时不得扭绞,不使用时软铜线应盘绕。接地线拆除后,不得从空中掉落或乱扔,要用绳传递,并注意接地线的清洁。

6、新员工必须经过使用接地线的培训、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接地线操作或单独使用。

7.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选择相应规格的接地线。

8、严禁用其他金属线代替接地线。

9、现场工作不得少挂接地线或擅自改变悬挂接地线的位置。

10、接地线有两面,它有安全作用,使用不当也会有破坏作用,所以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拆除接地线。

,

标签: 接地   讲解   正确   方法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