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到12岁属于什么时期
6岁到12岁属于什么时期
6岁到12岁属于什么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年龄段。大家都知道不同年龄段有各自的特点,如下6岁到12岁属于什么时期。
6岁到12岁属于什么时期1
6-12岁的孩子称为童年中期和童年晚期。
它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现象,如厌学、急躁、退步、任性、拖延、胆怯、敌对、冲动等,家长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在我对孩子教育的咨询中,我发现家长们(具体来说是母亲的反应)最常见的反应是:“让我恼火的是,孩子什么事都拖拖拉拉!”或者“我最头疼的就是孩子太任性”。
我们可以看到,当父母面对孩子拖延和任性的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烦”和“头疼”!这说明家长当时很生气,处于“拿他或她”的无奈中。
其实所有孩子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是坏,都反映了我们父母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如果我们把他当成一张白纸,那么我们的父母就是第一个在上面画画的人。白纸上逐渐增多的图案,就是孩子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清晰、明亮、悦目,说明艺术家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沉闷、无序、令人不安,还是说明画家水平低。
所以孩子的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都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创造(画)出来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父母。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首先要搞清楚在“白纸”上画画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太轻了还是太重了?是抑郁的时候选的颜色太深,还是脾气暴躁的时候乱涂...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孩子的拖延和任性与父母行为模式的关系:
一、儿童拖延和任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从语义上理解,“拖延”就是拖延、低效,“任性”就是不听别人的意见,坚持抑郁。看似有明显的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是有联系的,即任性和拖延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法的两个不同方面。拖延症是孩子在父母控制下的“软”对抗,任性是孩子在父母控制下的“硬”对抗。
虽然在某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很明显,但在某些孩子身上,似乎只有一种。但是,似乎只表现出其中一个问题的孩子,也隐含着另一个问题的性质。也就是说,一个看似拖延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延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任性:
不想按你说的做!任性的孩子总是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性:要么在父母说完话之前,他就扭头走了;要么你说你的,我拖拖拉拉;或者发脾气;或者一句话也不说...所以孩子的拖延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延来表现。
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往往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很多家长总是用自己大人的观点来谈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家长们完全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正的担忧,愤怒,失望,悲伤等等。
儿童的心理和情绪状态由于经验和知识的限制,很难用语言表达,主要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比如,一个孤僻的孩子更喜欢一个人玩,但他经常有生动的幻想,热衷于电视和游戏,因为有他忠实的伙伴可以避免他的孤独。
有些孩子经常喜欢挖他的鼻孔,吮吸他的拇指,咬他的指甲,玩弄性器官等。这些动作本身就说明与幼儿期(口唇期)儿童的不满足感有关。
有些孩子偏食或拒绝进食,大多是通过这些行为来惩罚相关方:他们的父母,因为他在某种方式或态度上伤害了相关方。
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破坏玩具、恶作剧、捣乱等攻击性行为,这说明孩子内心有愤怒和悲伤,但引起愤怒和悲伤的可能性有很多种:也许他从未在同龄人中获得重要角色,也许他在游戏中输了,等等。
那么,一个总是拖拖拉拉或者任性的孩子,内心是无助和不快乐的。他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是在说:“我打不过你,所以我要舒服。”在拖延症信息中,隐藏着孩子总是“催促”父母的不满和报复;在任性的信息中,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敌意表现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父母很少甚至不接受孩子的感受,而是过多地干涉孩子。
二、拖延和任性孩子的父母必须具备以下行为模式:
性格急躁,思维敏捷,比较果断,价值观高,期望值高,注重效率,喜欢操纵和教训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是说教,给现成的答案,点“你应该……”“你应该……”和“你不应该……”等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中,孩子体验到总有人替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所以很难培养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
唠叨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他们的孩子。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快速熟练地掌握技能是不可能的。他们需要花很长时间穿衣服,吃饭,做手工,准备学校逐步和快速。
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等待,评估任务难度。比如“铺床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这种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作用,不管他们的努力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如果孩子们成功了,他们会因为知道一件困难的事情被克服了而感到满足。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在知道困难的时候会感到安慰,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支持,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持有成人观念的家长,尤其是唠叨的妈妈,一般在孩子做不到某件事,或者孩子没有按照她的时间要求去做某件事的时候,是绝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而是以不断的唠叨和不满的情绪态度去批评和要求孩子(此时孩子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如果重复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就会导致退缩行为。可以说,拖延、任性孩子的家长,一定是在用大人对效率的要求“训练”孩子。
但孩子的生活不能被大人对效率的需求所左右,因为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就孩子的情绪而言,效率的成本很高,可能会消耗孩子的智力,抑制孩子的兴趣,可能会造成情绪压抑和人格的极端任性。因为孩子需要尝试、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心(耐心就是给别人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斥责的情况下学习。所以,大部分孩子动作慢是大人对效率的盲目要求造成的。
由此可见,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所以,要改变孩子的拖延和任性,家长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行为。如果你容易被激怒,不喜欢孩子缓慢的动作,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给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烦。其次,要学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这意味着父母的行为模式要符合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
对此,我的建议是:
1.摆脱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要求。
比如孩子在饮食方面的问题,通常都是家长过于关注造成的。因为父母总是在孩子的口味中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并且唠叨孩子“吃什么”、“多吃什么”、“快吃”。
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自己的选择,制约味觉和嗅觉,却无法欣赏食物的美好,孩子也会慢慢的用厌食症来对抗你的注意力。父母最好的态度是,始终如一地以身作则,合理提供用餐内容和用餐时间,给孩子看一顿开心愉快的饭。
2.给孩子提供判断和选择的机会。
孩子之所以依赖、无助、拖延,主要是因为父母的行为完全代替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能力。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就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发言,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比如在穿衣、玩耍、做作业等事情上,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我们已经给你提供了很多选择,你选择如何(或何时)是你自己的事。”
如果父母唠叨、命令甚至使用“罚你写10个小字”的惩罚方式,孩子就有可能把“拖延症”作为手中的武器来惩罚、要挟、利用父母。
3、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并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执行规范。
在孩子的行为中,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边界。当他们知道允许行为的界限时,他们会感到安全,并在行为中养成自律。我们要明确,父母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意愿和情绪。孩子的愿望、感受和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其内容都应该被接受、理解和尊重,行为可以被限制和纠正。
以守时的培养为例,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给他们一个守时的任务:“离放学还有10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就可以看动画片,直到我们吃晚饭”等等。这个简短声明的目的是告诉孩子们,我们希望并认为他们会准时。一直用这种积极的期待方式,期待孩子觉得着急的时候,自己抓住时间。
家长需要知道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比如跑步而不是走路,活跃而不是安静,哼着歌或者敲着碗而不是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镜子是用来做鬼脸而不是打扮的,这样才不会因为无法用成人的经验习惯孩子的行为而生自己的气。诚然,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父母良好的行为模式更是数不胜数。
父母希望孩子平安幸福,做一个高尚、有同情心、有担当、有勇气、有能力、正直的人。为了实现这些人性的目标,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帮助孩子成长的特殊技能。父母需要学习如何获得技能。需要通过自学或者接受专业帮助来获得。
6岁到12岁属于什么时期2
童年是几岁?
1.一般来说,2-12岁是儿童期。
2.在儿童心理学中,儿童的年龄是很长的,从出生到十七八岁,而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分为:哺乳期(从出生到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前期或婴儿期(从三岁到六岁)、学龄前期(从六岁到十二岁)、中学期或青春期(从十二岁到十五岁)。
孩子学才艺的最佳年龄。
第一,学习小提琴的学龄时期
拉小提琴是单手站立。想弹好音乐,对手和手指小,力量不足的3-4岁小孩太勉强了。所以建议学习小提琴的年龄在5~6岁。
二,学琴的学龄时期
在音乐世界里,声音有感情,有生命。不适合太小的宝宝学琴,因为学琴需要宝宝具备一定的能力,包括宝宝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至少能够听懂一个简单的五线谱,以及一定程度的听觉分化和感受音乐的能力,比如辨别音乐的高音、音色和单调性,以及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一定的手眼协调,手指的力量和手部发育的大小。
所以在孩子2-3岁的时候,效果是不能期待的。在他们6-10岁的时候,成为钢琴家有点慢。3-5岁的时候,最好让孩子先听好音乐,欣赏好音乐。一般他们在4-5岁开始接受钢琴等乐器的技术指导,学钢琴比较合适。当然,你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提前或推迟。
第三,学画的学龄时期
因为孩子一岁多就可以“涂鸦”,两三岁开始对形状和颜色产生兴趣,四五岁开始认识和画实用的东西和经历过的东西。五六岁的时候,他们画的不是看到的东西,而是知道的东西。这个时候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甚至表达欲都是非常高的。所以从2岁半到3岁的孩子最纯粹的时候开始最合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学会培养孩子学习天赋的兴趣。童年是几岁?2到12岁属于童年。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件事。父母给宝宝一个简单、快乐、幸福的童年很重要。让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6岁到12岁属于什么时期3
训练6-12岁儿童注意力的方法
1.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
安心,孩子会安心的做一件事,很享受。否则他只能担心各种“不安”的因素,难以集中注意力。
2.当孩子非常投入某件事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他。
避免过分关注孩子,以免孩子形成依赖,缺乏自主性。当没有人陪伴或为孩子安排活动时,他会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
当你不得不打断他的时候,去找他,蹲下来对他说:“我看你好专注啊(顺便给他竖个大拇指)!”对不起,现在让我们...(说明原因,告知后续活动。)”这样,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了,就不会因为被打断而不高兴,心里也就没有对抗的能量了。他的心智更稳定,专注力自然会发展得更好。
3.电子产品可以偶尔玩玩,千万不要当电子保姆。
尽量陪孩子玩游戏,参与他的游戏,带领他玩得更深、更久、更有创意。孩子们自然可以更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
4.当孩子痴迷于某项活动或某件事时,顺应他的需求。
当孩子对一项活动感兴趣时,给他提供更多相关的信息、资料和可能的相关活动,让他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帮助他横向或纵向拓展,发现更多有趣的元素,把探索的触角伸向更多可能的方向。
5.一些小游戏也是很好的拓展孩子专注力的练习。
比如把一个小物件倒放在手心里,猜猜最后是哪只手。或者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某些事物,观察某些事物的变化,比如季节、光影、色彩等等。引导孩子享受这一切,不给他压力,他的有意注意自然会在这种活动中发展起来。
可见专注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也不是需要刻意训练的。用一颗心,一直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