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常识

炒河粉的做法

文化常识 2023-07-04 03:42:01
大家在生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炒河粉的做法,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相关文章,希望在这篇文章中你能了解到相关内容。

炒河粉的做法

炒米粉,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吃,属于粤菜。这是广东省非常有名的小吃。食材以米线、牛肉、豆芽等为主。,麻辣爽口,深受广东人喜爱。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美食的一面早已遍布全国,炒米粉也不例外,受到了全国热爱美食的人们的喜爱。让健康网告诉你炒河粉的做法。

炒米粉的营养价值

1.为人体提供能量。米粉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其中纤维素可以帮助大肠的蠕动,从而帮助胃的消化,吃河粉不用担心消化不良;碳水化合物被人体消化后可以分解成糖类,直接为人体供给能量。

2.米粉可以当主食吃,但是米粉所含的营养不是很全面。因此,在吃米粉时,通常用鸡蛋、蔬菜等配菜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或营养素。

3、河粉热量高,少量就能满足人体需要。但是吃多了可能会导致过多的热量堆积在人体内,变成脂肪堆积。

炒河粉的做法

米粉炒肉

配料:米线(500克)、猪肉(200克)、油菜(200克)、姜、葱、蒜泥、食用油、盐、酱油、料酒、生抽、香油、胡椒粉、糖、淀粉。

练习:

1.将猪肉洗净,放入盆中晾干,加入姜、葱、蒜泥、料酒、酱油、盐等腌料腌制10分钟左右。

2.将腌制好的猪肉放入开水中,煮至半熟,然后取出放入盆中沥干水分;

3.把小油菜老的部分摘下来,放入开水中,捞起放入盆中沥干水分;

4.米粉去皮,加盐搅拌均匀;

5.锅里烧热油,放入搅拌均匀的河粉和半熟的猪肉,加一勺汤,炒至水干;

6.加入适量食用油,蒜泥和姜煸炒,加入生抽、盐、酱油、香油、胡椒粉和糖,用淀粉勾芡,加入小油菜,煮熟后浇在河粉上。

米粉煎蛋

材料:米线(500g)、鸡蛋(2个)、食用油、生抽、老抽、蒜苗、胡椒粉。

练习:

1.锅里烧热食用油,放入鸡蛋,炸至金黄色,取出;

2.米粉去皮,加盐搅拌均匀;

3.锅里放食用油,倒入河粉翻炒均匀,再加入一勺汤翻炒至水干;

4.待米线快熟时,加入鸡蛋、生抽、老抽、蒜苗、胡椒粉、糖等配料搅拌均匀。

炒米粉怎么炒?

在About 炒河粉的做法中提到了两种炒米粉的方式,分别是猪肉炒米粉,鸡蛋炒米粉。主要是因为米粉作为主食食用时,所含的营养不是很全面,口味也比较单一。吃米粉时,通常用鸡蛋、蔬菜等配菜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或营养物质,增加米粉的风味丰富度。所以炒米粉要想好吃又有营养,需要搭配。

1.米粉拌肉:鸡肉、猪肉等。

2、河粉和鸡蛋的结合:鸡蛋;

3、河粉和蔬菜的搭配:小油菜、菜心、生菜等。

4.将米粉与蔬菜混合:胡萝卜、豆芽、西红柿等。

如何用炒米粉制作不粘锅

1.炒米粉。刚开始放油的时候不要用太多的油。均匀摇晃至盖住大半个锅,均匀加热。加入米线后,需要来回翻炒米线,使其受热均匀。河粉有弹性,能很好的吸收锅里的油。所以当锅里的油煮干了,就需要加汤了。炒米粉时,往往需要双手并用,右手拿着锅铲,左手用筷子帮忙翻,这样炒出来的米粉就不会粘锅。

2.炒米线时加入绿豆芽翻炒,避免米线粘锅。

炒米粉的热量

每100克粉丝含热量约140-150卡,脂肪约5-6克。所以米粉所含的热量很高,可以当主食吃。但是,高热量需要更多的运动来消耗热量。吃完米粉记得多运动,避免发胖。

炒米粉的调料有哪些?

炒米粉的主要调料有:姜、葱、蒜泥、食用油、盐、酱油、料酒、生抽、香油、胡椒粉、糖、淀粉、蒜苗等。

炒米粉的辅料主要有蔬菜、鸡蛋、鸡肉、猪肉。

孕妇可以吃炒米粉吗?

当然可以。怀孕对于孕妇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很多食物的摄入,有很多禁忌。而米粉所含的成分与这些禁忌无关,所以可以吃,但吃多了可能会上火,因为热量高,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尽量少吃。

炒米粉的禁忌

米粉的食用没有禁忌,不存在不适合食用的人群。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宜多吃。河粉热量高,吃多了可能会上火。同时,如果不把热量消耗掉,也容易让人发胖。

炒米粉会上火吗?

是的。米粉热量高,加入配菜和调料翻炒后更是增加。所以吃多了会导致上火。

炒米粉好消化吗?

更简单。米粉中含有纤维素,可以帮助大肠蠕动,从而促进消化。所以米粉不是不消化的食物,但消化也有个度。如果过量食用,也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炒米粉作为主食,不仅味道好,还能填饱肚子。但是注意不要吃得太多,否则你努力保持的身材可能会离你而去。吃炒米粉的时候,在体验美食的同时,要把握好食用的度。在吃好的同时,也要吃的健康、好吃、舒服。


标签: 做法

上一篇:鸡血的功效与作用下一篇:猪肺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