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常识

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文化常识 2023-09-01 12:20:02
生活中有些小伙伴会遇到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的问题,没有关系,通过这篇文章就能帮大家轻松解决,跟着小编我们一起来看下文章。

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列昂惕夫之谜

列昂惕夫(Leontief)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如果H-O理论成立,虽然美国的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的商品资本密集度更高,但其密集度仍然会高于美国的出口。

列昂惕夫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资本相对丰富,根据赫克托-俄罗斯理论,应该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但他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的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却与理论预测不同,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或列昂惕夫悖论。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Leontief)在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他发现美国人参与国际分工是基于劳动密集型的专业分工(即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

这一结果与俄罗斯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正好相反,该理论在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引起了很大争议。里昂惕夫教授是投入分析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为系统分析经济内部产业之间的复杂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事实表明,投入产出分析不仅广泛应用于各种长期和短期的预测和计划,而且适用于不同经济体制下的预测和计划,无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央计划经济。

列昂惕夫之谜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促进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设的修正,为日后一系列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里昂惕夫之谜的名词解释

1.劳动力是异质的

2.要素强度反转

3.有关税和贸易壁垒。

4.自然资源的稀缺

弗农解开了列昂惕夫之谜?

直到1966年弗农提出“产品周期理论”,才解开了“列昂惕夫之谜”。在弗农看来,科技创新在对外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创新产品最初的垄断优势和技术转移扩散后来形成的垄断优势的丧失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变化,从而推动了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这一点,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得更清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增加了对R&D(研究和发展)的支持。

1994年,美国R&D投资达1730.2亿美元,超过日德R&D投资总和(1707.4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61%。这样,高科技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86-1990年的14%左右上升到1991-1995年的28%以上,1996年接近35%,而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和汽车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4%和4%。经过技术改造,美国汽车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普遍提高。从1986年到1995年,美国出口的知识产品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2%上升到42%。

列昂惕夫等外国经济学家充分肯定了《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理论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列昂惕夫指出:“在试图作出任何解释之前,如果一个人想知道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和工资实际上是什么,那么他从《资本论》三卷本中所能得到的信息,将比《美国统计普查》十期中关于当代经济制度的几十本教科书,甚至我敢说,加上索尔斯泰因·凡勃伦的全部论文,更加真实和有用。”

瓦西里·列昂惕夫

瓦西里·列昂惕夫于1906年夏天出生在彼得堡。1921年考入彼得堡大学社会学专业,1925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此时,他19岁。毕业后被学校留用为助教。苏维埃政权建立时,迫切需要恢复和发展经济。列昂惕夫的父亲于1923年至1924年参与了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的编制工作。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时代的需要,让这个还在读硕士的年轻人对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他一边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一边阅读有关经济理论的书籍。1927年,他来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进入柏林大学博士班深造。1928年,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列昂惕夫在青年时期的研究工作就开始涉及投入产出分析的内容。早在1925年,他还在柏林大学读书时,就在德国杂志《世界经济》上发表了短文《俄国经济平衡——一种方法论的研究》,首次阐述了他的投入产出思想。1930年,他移居美国后,正式从事投入产出方法的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列昂惕夫的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华西里·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为系统分析经济内部产业之间的复杂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1973年,列昂惕夫发展了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高度评价,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期间,约瑟夫·熊彼特是他的同事,并高度赞扬了他的研究成果,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都是他的学生。

除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列昂惕夫还获得了各种奖项和荣誉。1953年,比萨大学授予他查理·鲍姆奖章。1967年,纽约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称号;1968年,法国全国退伍军人协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他也是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和皇家统计学会的荣誉会员。

对列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

1、需求偏好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美国的需求偏好强烈倾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使得资本密集型商品在美国的相对价格更高。所以美国会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1957年,Houthakker对许多国家的家庭消费模式的研究表明,食物、衣服、住房和其他种类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在所有国家都非常相似,因此基于不同需求偏好假设的解释是不可行的。

2、劳动效率理论:

Leontief认为,不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1947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工人的3倍。如果我们把美国工人的数量乘以三,和国内可用资本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美国其实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所以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要素禀赋理论所揭示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有当美国出口比美国进口的替代品更劳动密集型时,这一点才成立。这种解释没有被广泛接受,列昂惕夫本人后来也否认了这一点。)

3.要素密度反转理论;

要素密集度反转是指同一产品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的,在资本丰富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的情况。当两种商品生产的替代弹性差异较大时,即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生产一种产品容易用一种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而生产另一种产品很难用一种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这时就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型逆转。

4、自然资源缺乏理论:

Leontief使用了双因素模型进行分析,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等其他生产因素。事实上,有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在双因素模型中将自然资源型商品划分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型商品显然是不正确的。此外,许多生产过程需要使用自然资源,如采矿、钢铁工业、农业等。,而且还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本。美国高度依赖许多自然资源的进口。后来,列昂惕夫考察美国的贸易结构时,从投入产出表中减去了19种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结果成功解开了“谜团”。

5、关税结构理论:

由于市场不完全竞争,国际商品流通受到贸易壁垒的制约,要素禀赋理论揭示的规律无法实现。美国的关税政策导致了列昂惕夫之谜。关税实际上是对进口商品的征税,减少进口,刺激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鲍德温的研究表明,如果美国不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其进口中的资本与劳动力之比将高于实际的5%。克拉维斯1954年的研究发现,美国贸易保护最严格的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影响了美国的贸易格局,降低了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强度。这有助于解释列昂惕夫之谜。

结论:看了上面小编讲解的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相信大家对这个西方经济学术语有所了解!《列昂惕夫之谜》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华西·列昂惕夫提出的。关于如何解释这个经济学名词,有很多相关的解释,但是今天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理论~ ~

标签: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法国,经济学与进口。


标签: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