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绝命诗全文
绝命毒言
清朝& nbsp: & nbsp袁枚
伏生于野,拄着竹竿过通州。
米箩迎残月萧,歌板清风唱晚秋。
把你的脚踢过世界的道路,肩负起古今所有的烦恼。
如今,村里的狗不需要不停地叫了。
《绝命毒言》的翻译、欣赏与诗学
天生流于野,便携竹签超通州。
饭篮迎残月晓,歌板唱晚秋风。
两脚踢翻俗世路,一肩扛起古今所有忧。
既然没有食物喂养,为什么狗会对着村子叫?
袁枚的这首诗,文笔犀利,通过讽刺村犬,猛烈抨击了漠视百姓生死的贪官污吏,并以狗比喻人,寓意深刻。从写作上看,对仗稳健,语气激愤,形象生动,既写出了诗人的贫困处境,又表现了其愤世嫉俗的情态。因为,正是这个黑暗的社会,迫使诗人袁枚走上了绝路,写出了这首《绝望的诗》,也写出了他内心的不平。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子子材名简斋,晚年称苍山俗人、随缘大师、随缘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自成一家,与一样,被称为“南元北姬”。
袁枚才气不多,擅长诗词。乾隆七年(1742年)调任官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府。他提倡法治,不避权贵。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了当时的省长尹继善的高度赞赏。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沭阳知府时,是所谓的“乾隆盛世”,但在沭阳百姓中,却是千户疏凶的现实。沭阳县“饥民三十万,饥民无数”。面对这种“饥寒交迫四野在路上”的悲惨局面,袁枚拿起一支蘸了血泪的笔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死得其所,饿死其所难。野狗皮包骨,没有肉。他们讨厌做父母,不想有耳目。”他以犀利的笔触,无情地鞭挞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虐虎虐蝗”的贪官污吏。
他要“救国救民,最终造福于民。”所以他到任后不久,就开仓救灾,减免赋税,带领百姓治水,修建了著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各种抗灾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迅速取得成效。他还严格控制家人、下属和官员,不准扰民害民。据史书记载,他“终日坐庭为政”,每当“官民所为,小官司不留理”,大案也是尽快结案,社会秩序比以前更加稳定。他与农民、蚕女、工匠、商贩、学者都有交往。他不仅关心各种养殖,还进入市场。“他关心米价,问江东”,关心民生。在封建时代,由于阶级的限制,袁枚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百姓都称他为“大官”。因为他的正直,袁枚不喜欢官方的竞争。
33岁时,父亲去世,辞去职务,养母。他在江宁(南京)买下隋废园,改称随园,造屋定居,史称随园。好朋友钱写了一首诗赞美他:“过河无愧为真名人。出了院,要等收了老僧的十年遗像,才能披巾野衣。”他在绥远过了近50年悠闲的生活。晚年,袁枚游历南方名山,结交诗人。终其一生,他喜欢称人和善,赏赐文人,提倡女文学,招收女弟子,为当时诗坛所接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