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常识

笼天地于形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文化常识 2023-09-26 00:02:02
许多朋友不知道笼天地于形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并且对此很疑惑,那么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定可以帮助到你。

笼天地于形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笼天地于形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作者:黄发宇

古人常用“俯仰”二字来形容人生,所谓“俯仰一世”;或者是指一个短暂的瞬间,所谓的“音高之间”。其实,无论是漫长的人生,还是短暂的瞬间,“俯仰”其实都是一种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空间感,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

易经说,“抬头看天文,低头看地理,就是你知道秘密的原因。”《孟子》说,“阳无愧于天,阳无愧于人。”这里的“音高”既指生活,也指当下。魏晋嵇康“观还洪,挥五弦。”。俯仰自得,内心太玄乎。“看着鸿雁南归,自信地弹着五弦琴,驰骋在浩瀚的宇宙中,无忧无虑,无忧无虑,它的生活是多么无忧无虑。东汉科学家张衡的“仰观树枝,俯听山谷”,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山水画家宗炳的“仰观百里,俯览千里”等诗词,都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自上而下的空间画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仰望宇宙之大,可见范畴之盛。所以,极度娱乐化,相信可乐就够了。“这里的‘仰视’和‘俯视’,不仅仅是目前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无论是当下,还是整个人生,“所以四处流浪”就是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所谓“俯仰”,并不局限于“倾”和“仰”。它的本质是指一种以变化的、流浪的方式看待事物、观察自然、体验生活、认识宇宙的行为,绝不是局限于一点,也绝不是偏执于一端。这种宇宙空间感被谢灵运和宗炳引入山水诗和山水画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山水诗画美学观。中国的山水诗往往以远、近、高、低等方向对比来描写对象,而不是“俯仰”,李白的“西陵窗含雪,万里船泊门口”,王维的“白浪在田外,蓝峰在山后”,都是远近景,即俯仰目的地的景象。中国的山水画讲究小观、高观、低观,所谓“咫尺之遥,万里之遥;方寸之内,是分辨千里的严谨。“中国的文论强调‘心在万仞徘徊’,‘少即是多,情尽则尽’,‘世界关在形式的笼子里,一切失意在笔端。”“一瞬间看今昔,一瞬间爱抚整个世界。“这是中国人看山川、看世界、看人生的视角和态度,或居高临下、鳞次栉比;或者很远,很远;上下探身,东张西望,周而复始,挥之不去。

中国人看到的是一个流动的、整体的世界,而西方人特别关注事物的局部。西方山水画只是物体的一部分,仿佛像照相机一样,是从固定的角度看到的世界,这叫焦点透视。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和“科学”的角度,他们认为这种艺术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世界。而中国的山水诗和画,是用流动的视线,或者说是分散的视角来表现整个对象的。从艺术和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山水诗和画反映了“真实”的世界。在中国人眼里,整个世界是一体的,中国山水诗画所形成的关于物体的画面才是真正的宇宙画面。甚至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字也是统一全面的,没有任何标点符号。这些与西方人透视法形成的聚焦空间、聚焦于部分的空间意识和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许多山水画都是以宏大的空间命名的,如“千里山河”、“万里长江”、“山川秀丽”等。这是中国艺术试图用有限的表达来表达无限的集中表现。而西方山水画则相反,大多标明时间地点,甚至在某日、某月、某时某地画。在中国的诗歌中,往往有一种向上和超越的意图,如“登蒙山以小齐鲁,登泰山以小天下”,“登上顶峰,一望而知,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小。”以及“抬头望去,还是白云”。所以,中国的山水诗、画、文章所呈现的空间,是一种带有音乐节奏的宇宙空间。在美学家宗白华看来,这“正是宗炳所说的‘规划在前,徘徊在后’的状态。”

中国人的这种审美观自然来源于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事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无限性。庄子有所谓“无外乎大,无内乎小”,强调宇宙万物的无限与无限;孟子提出“万物为我备”,陆九渊提出“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主张心灵对万物的控制,虽然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具有强烈的审美意味。(作者是深圳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标签: 天地   笔端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