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常识

朦胧的什么(朦胧的什么词语搭配)

文化常识 2023-09-29 18:43:01
生活中很多小伙伴不了解朦胧的什么(朦胧的什么词语搭配)这件事,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这篇文章,详细内容我们来看一下。

朦胧的什么(朦胧的什么词语搭配)

朦胧的什么(朦胧的什么词语搭配)

作者:蒋菲

当我读到吞食的故事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种无法形容的整体氛围所包围。看完之后,我还是沉浸了很久。这种体验久违了,很奇妙。由此,我认为,在今天,一部优秀的小说,恐怕应该是有氛围的小说,应该具有本雅明所谓的“气场”或“光环”,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仿佛置身于音乐、建筑甚至游戏之中。然后我又看了刚刚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飞毛腿》等中篇小说,再次验证了我的感觉,就是葛亮越来越善于营造某种氛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氛围美学。

“气氛”这个概念很常见,生活往往被描述为欢快、肃穆、热烈、紧张。但它是陌生的,无形的,模糊的,让人难以琢磨。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格诺思·博默(Gernoth Bohmer)将“氛围”作为审美概念和新的审美认知的核心对象提出。“氛围”作为新美学的核心概念,是为了摆脱主客二元论,恢复审美现象的开放性和模糊性,处于主客之间。它是一种“对事物的迷恋”,突破了事物的物理界限和规律,突出了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同存在;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意识的主观性,营造了氛围。园林设计、舞台艺术、商品设计、权力政治都是氛围的制造者。在我看来,气质高雅的葛亮也深谙营造气氛的奥秘。入世以来,他创造了一个雅俗共赏、食色一体、物我不分的艺术空间。他高度浓缩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本真和深厚的民间伦理情怀。

显然,《吞食记》是一部慢火的、“文气”四溢的小说,充满了高雅的文化气息。如果说《北鸢》是关于民国文化的想象,那么《颜氏纪》就是关于近百年中国文化的想象。葛亮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散布在整部小说的写作空间中,其基石自然是岭南饮食文化。正如书封面上的英文所示,“Food Is He *** en”直译为“民以食为天”。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人们把食物当作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不如说是要在美食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学习中国人的道理,体会文化传统对个体精神和心理的滋养,在“物极必反”中把悲惨的世界变成快乐的“天堂”。长期沉浸在传统文化中的葛亮,善于“言物”,以“物”为文化传统的代言人,以物言志,以物抒情,写出“物”的意义。例如,他喜欢诗人辛·波斯卡的博物馆里的一句台词,“金属、陶器、鸟羽,默默地庆祝它们对时间的胜利。”被这句话感动,他把金属剪发器、瓷砖猫、古籍修复者拔掉的羽毛,作为三部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写了出来:飞毛、瓷砖猫、书吏。所以,在《颜氏记》里,无论是粤菜、上海本帮菜、“熔金煮玉”还是红烧肉,美食都不再是“物”。它突破了物理的界限和规则,成为一种意义的陈述,一种“人”的缺席,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历史的见证和一种文化的表征。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师徒共同研制的鸳鸯月饼是一半莲子黑芝麻,一半奶黄心,中间一块薄薄的豆腐把阴阳隔开,使两者各行其道,相得益彰,这无疑是对周易文化的改造;韩世江断定叶琪的月饼不见了,而叶琪的无字信让阿香意识到缺的是“盐”,咸甜并存,这无疑是道家文化的表象。葛亮想表达的不是时间战胜食物,也不是食物战胜时间,而是食物和历史,食物和厨师,饮食和文化相辅相成,生生不息。

同时,吞食记是一部非常低俗的小说,通篇弥漫着世俗的烟火气息,其中最触动人心的是切割出历久弥新的民间伦理,中国人的“饮食哲学”和人生哲学自始至终贯穿其中。从多南茶馆的叽叽喳喳,到桐琴楼“大记者”部制作月饼的热闹,到太师厨房的嘈杂,再到湾仔或观塘“十八行”里来来往往的人,从商人、政客、革命家、钟鼎宗族、行会豪门等传奇人物,到民生、时代变迁、社会沧桑,都成为饮食男女悲欢离合的背景。荣慧生和叶凤池同居,陈武举和戴凤兴相爱,成为乱世中的暖色;另一方面,乐府与陈私下约定终身,却将何去何从,荣毅升与司徒云彼此很重视,却无法相爱。而吴菊和露露却不得不戛然而止,透露出人类爱情的无奈和悲哀。荣毅升和陈武举对师徒的感情很深,体现在信守承诺,感谢恩情。离开桐琴楼后,他们终身不需要师傅传授的技能,逢年过节就在师傅家门口等上几十年。还体现在多年后大师出现在美食大赛决赛上,志在完成五招,让他赢得了一场扎实而华丽的比赛。时代变了,但它有自己的一套儒家伦理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可以化解恩怨,守护做人的底线。正如陈思和先生在《北方的风筝》的序言中所说,“中国传统生活的道德底线也是令人震惊的,它维系着从旧传统向新时代过渡过程中的文化传承”。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文化的传承归根到底要靠伦理道德,这在消费时代和* * *时代尤为重要。“江南风和日丽,人间滋味总关。”《颜氏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终究是一个建立在“情”上的世界,世间人只是像打莲子一样小心翼翼、耐心地“忍”,直到“喜怒哀乐总无情”,直到物我不分,主客合一。这就是人生的过程。正如葛亮所说,“所有事物的过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无声,自来。”

总之,葛亮巧妙地将“文气”和“俗气”融为一炉,气氛营造得恰到好处,温度恰到好处,加上古色古香的标题,典雅脱俗的白话夹杂着生动活泼的粤语方言,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相互作用,叙述的虚实相生,史料的恰当运用和考证,更重要的是,不仅从“文气”上

(作者蒋菲是安庆师范大学美学与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com-文学评论频道


标签: 朦胧   搭配   词语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