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常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文化常识 2023-09-30 11:34: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很多小伙伴都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下面的,这几件事容易考不好希望大家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当代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该仅仅建立在我们的感性认识上。通过系统的学习,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角度。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这些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解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这些都是科学理论!人的认识产生于实践,服务于实践,随着实践而发展,并被实践所检验。认识要靠实践,不实践不可能知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动态反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个基本活动。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说到底就是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为人类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全球化

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概念在国际文化学中的应用与“世界文化”理论密切相关。国际文化学者认为,全球化是指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文化的生长和加速发展的复杂的全过程,特别是整个世界意识的形成过程。他们认为,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全球传播技术和媒体网络的冲击,它在这种冲击中逐渐穿越并进行跨国综合或全球综合。可见,全球化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它从不同侧面揭示了20世纪末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特征,因此它是一个描述时代的概念。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始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经历了100多年。从世界经济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全球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劳动力的大规模国际流动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第二阶段,一战和二战后,20世纪50、60年代进一步发展,以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为特征。第三阶段起源于70年代,80、90年代形成强势浪潮。它的特征是在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资本在全球大规模流动和商业活动国际化。这股浪潮方兴未艾,影响空前广泛。

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全球化的第三阶段有质的不同。不仅仅是全球依存度的增加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更是时代的根本转变——从以战争和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向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这一根本变化是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近二三十年来,通信、交通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资本、商品、信息和人员的全球流动,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是贸易自由化。虽然贸易保护主义在某些时候在一些国家死灰复燃,但国家之间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的趋势不可逆转。二是资本国际化。“失去祖国”的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驱使金融资本四处流动,追求利润最大化。货币和证券的国际贸易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昼夜不停地流通,极大地改变了全球资源配置的形式和格局。三是生产经营全球化。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攫取高额利润,将分支生产经营机构分布到世界各个角落,形成了超越任何民族国家的生产、消费和投资体系。第四,知识产业化。战后第四次科技革命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即从以物质资源的占有和消费为特征的工业经济向以知识和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特征的经济转变。

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基本方法论

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把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时代特征和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虽然马克思没有看到今天这样的全球性问题,也没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他从全球视角出发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确实为我们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研究,或者说“世界历史”,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早期,他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是与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后期,他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主要与东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关。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即全球化的观点有三个方面:

1.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世界精神”和“漫游”在人类历史之外的产物,而是以工业和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运动的结果。大工业的出现必然导致广泛的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又会导致商品交换的扩大,商品交换扩大到全世界,就会形成一个世界市场,这个世界市场会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联合起来,形成世界历史。他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经使离开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它第一次创造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和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都依靠整个世界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它消除了过去国家的自然孤立。”

2.全球化是一个形成新文明的过程。“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精神活动全球化的过程,它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和新的文明形态的建立。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包括进来”,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农业民族从属于工业民族,“使不文明的、半文明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在世界各地奔走,到处开拓市场,到处安家落户,把生产和消费一天天全球化。由于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农业社会中狭隘的、宗法的、田园诗般的地域壁垒被打破,所有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相应的一向被尊重的观念和观点被瓦解,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离和排外情绪正在日益消失。由于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文化日益打破其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过去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锁国状态被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依存所取代。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都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越来越不可能,于是很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3.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过程。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历史永远只是他们的个体历史,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而“每个个体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化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马克思认为,以生产力普遍发展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是个人及其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普遍交往,一方面在各个民族中同时产生了没有财产的人(普遍竞争),使得各个民族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化,最终狭隘的地域个体被世界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体所取代。”只有实现普遍交往,“单个人才能摆脱各种民族和地域的限制而与整体和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在世界范围内使用这种综合生产(人的创造)的能力。”但是,“历史改变世界的过程”既要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又要反对把人作为一种盲目的、自发的、异化的过程和力量。“随着他们自己的活动扩展到世界上的历史活动,个人越来越受到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力量的支配...,并且被扩张的力量所支配,归根结底,这种力量表现在世界市场上。”“世界历史”在这种普遍的生产、交往和普遍的个人交往中,在人的主体性和异化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

马克思的历史方法不仅是批判的,而且是建设性的。他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在否定资产阶级作为全人类利益代表的同时,找到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一致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他在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是合理的神话的同时,揭示了世界经济体系产生和发展的总体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要求。他在抨击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和狭隘性的同时,提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高目标,指出取代阶级对立和主客体对立状态的将是“个人的自由联合体”。这种联合体的根本特征是“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必须在“世界历史”的矛盾发展过程中获得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条件

运营编辑敦元


标签: 原理   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