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常识

电脑的资料(电脑的资料说明文)

文化常识 2023-09-26 10:38:24
在生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电脑的资料(电脑的资料说明文),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相关文章,希望在这篇文章中你能了解到相关内容。

电脑的资料(电脑的资料说明文)

电脑的资料(电脑的资料说明文)

为什么今天的电脑是这样的?本文将一口气快速追溯计算机发展史。

小时候看到计算器,能很快完成计算。当时我就想,计算器真的很强大,可以提前存储所有结果。

后来吵着要小霸王学习机,最后变成了* * *。经典游戏《超级玛丽》《坦克大战》至今历历在目。

后来我上初中的时候,上了一堂象征性的计算机课。我穿着鞋套去机房,根本不会操作。有一次电脑死机,我吓得梅老师瞪了我一眼,直接关了电源。

然后,他回到自己的电脑前,听任贤齐唱“让我难过或者喝醉……”。那时候我就知道电脑还会唱歌。在电脑屏幕上,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那时候电脑显示器真的很丑。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误以为这个大东西就是整个电脑。其实只是个显示器,远不是核心部件。

广义来说,上面提到的电子计算器,小霸王学习机,还有初中看到的那些电脑,都是电脑。你拿在手里看书的手机也是电脑。总之,电脑无处不在。

要了解计算机,就要了解它的发展历程,探索那些历史上的精彩瞬间。本文从宏观的角度,让我们一窥计算机的历史。我们将使用如下所示的框架目录展开简介:

一.手动计算机

这里说的手动电脑是从古代到17世纪初。很久以前,女同性恋白天忙着采集,男同性恋白天忙着打猎。昨天他们猎回了几只羊,现在又抓到了几只兔子,都需要计数,这就涉及到数字的表示。

计数的历史

古代的人也有十个手指,所以用手指数数是很自然的,这就是十进制的来源。我们小的时候学会了十以内的数字加减,也就是用手指数。让我们来看看常见的表达方式:

我们来看看牛津词典对digit的解释,手指和数字的关系一目了然。Digit既指手指,也指数字。我们还顺便学习了单词digit、digital和bit(二进制数字)。

想一想,手指计数有什么缺点?很明显,数字变大了,手指的数量就不够用了。而且,古代人也需要吃饭。有一天,他们抓了三只羊,用手指记录下来,一边吃一边不停地用手指数。

至于睡觉,我也睡不好。醒来后手指一松,什么都忘了,很尴尬。得想别的办法,自然,不要用手指之类的“活物”来数,用石头,毕竟石头不需要吃饭睡觉:

我们来看看微积分这个词。很容易看出石头和计算也是有联系的,历史渊源,就这样。顺便说一下,我很容易就学会了单词。下次看到计算器,计算会不会很奇怪?

试想一下,把石头从北京带到深圳会有多麻烦。石头太笨太重,但还是不好。我们必须想其他办法。于是,人们想到了用绳子来计数,这样就简单多了,携带也方便多了。

英语单词cord的意思是绳子,record的意思是记录。用绳子来记录。从词源上看,cord和record还是很有联系的,很多东西很容易联系起来。

用绳结算的人,可能深有体会李渔说的“再割下去,理就乱了”“尤识滋味在心头”。我遇到过很多解不开心结,心疼的场景。我相信你也有。我看着他们就头晕。

而且绳数也不能处理篡改的问题。昨天跟你借了三只兔子,在绳子上打了三个结,晚上回家偷偷解开其中一个结,尴尬。显然,防止单方面篡改是必要的。

因此,古人采用刻痕计数。有了刻痕,双方做了一份合同,一分为二,一人一份,防止单方面篡改。甲骨文在商朝非常流行。几年前,有人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甲骨文。

我们说的手指、石头、绳子、刻痕,主要是用来计数的。算完了还要加、减、乘、除,这就涉及到计算了。接下来简单说一下计算方法和工具的发展。

计算历史

中国历史悠久。也有很多包含融资的词,比如融资和运筹帷幄交织在一起,现代管理中还有一门“运筹学”的课程。所谓芯片就是竹子,类似于玩火柴棍。

看算盘,估计很多人都见过,我家就有这个东西。“三下五除二”似乎是众所周知的。楼下的培训机构有“珠心算课程”。有一次看了一下,不是很热。让我们来看看算盘:

让我们再来看看纳皮尔芯片。我考虑了一会儿。原因很简单。本质就是“99乘法表”。例如,要计算125*8的值,预期结果是1000。具体是怎么算出来的?我试了一下,如图:

???????????????????????????????????????????????????????????纳皮尔发明了对数,想必大家在高中都学过。???????????????????????????????????????????????????????????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个符号:logN,它不仅指正整数,还指纳皮尔名字中的n,代表着对这位计算先驱的记忆。

后来拉普拉斯说:对数的发明节省了劳动力,使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了一倍。伽利略说:给我空间、时间和对数,我就能创造宇宙。对数的本质是降维。

你什么意思?对数可以把乘除法转化为加减法。类似的做法很常见,傅立叶级数、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降维降阶。

以常用的傅里叶变换为例,它将卷积运算简化为乘法运算,实现了积分到乘法的转换,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学过信号与系统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我们来看看对数导出的计算尺计算。这把尺子是根据对数制作的。很容易看出2*3=6,用直尺直接得出结果。背后的数理逻辑是对数,log2+log3=log6,所以2*3=6。

那年国庆节,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先生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在他的一个视频中,有一个计算尺。在当时,用类似的计算尺完成核潜艇的计算并不容易。

无论是计算、珠算、纳皮尔提高还是滑尺,都需要人参与具体的过程和计算细节。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工具:输入3和4,让工具自动得到7?我们来看看自动计算的工具。

二。机械计算机

机械计算机时代是从17世纪早期到19世纪末。契克卡德是德国人。他做了一个计算钟,可以实现简单的自动计算。那时候的技术肯定没有下图这么美。下图是后人做的复制品:

法国的帕斯卡是研究压力的物理学家。著名的编程语言Pascal就是以Pascal命名的,以纪念这位计算机先驱。帕斯卡做了一个加法器。看着那些齿轮,我真想拧它们: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就更有名了,是个非常自负的家伙。大学高等数学中的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判断交错级数是否发散的莱布尼茨方法,你应该很熟悉。

他敢于挑战牛顿爵士,但还是有几把刷子的。此外,据说莱布尼茨还为二进制的发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二进制是现代计算机计算的基础。莱布尼茨当时制造了一台机器,可以做乘法:

在计算机发展史上,以上都是伏笔,直到巴贝奇发了一个扩展,才感受到一些现代计算机的概念。作为现代计算机的鼻祖,巴贝奇一生为计算机而奋斗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许多人:

巴贝奇分析仪在思维上更先进。虽然最后并没有真正制造出来,但却闪耀着天才般的智慧和火花。许多概念与现代计算机原理非常相似。看着巴贝奇分析仪的模型,感觉很酷:

巴贝奇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1832年,17岁的阿达参观了巴贝奇差异扩展,并被迷住了。巴贝奇去世后,阿达继续发扬巴贝奇的工作和编程机器。

Ada被认为是计算机历史上第一位程序员,她是一位女性程序员。美国国防部曾经花了10年时间开发一种编程语言。在给它命名的时候,他们想到了阿达,并以它命名。这是阿达语。

阿达的父亲,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你还记得他的经典名言吗:命运要我流浪的地方还有很多,去了还有多少遗憾的回忆;但我唯一的安慰是,最不幸的经历也不足为奇。

跑题了,回到正题。可以看到,在机械计算机时代,人们用各种方式制造出精致的机器,让它们完成简单的计算,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因为它把人们从具体的计算过程中解放出来。

三。机电计算机

机电计算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机械和机电的区别从名字就能看出来。18世纪中期以来,电力蓬勃发展,一些机器可以用电力驱动。

美国宪法中有一条规定,人口普查应每10年进行一次。1880年的人口普查花了7年时间才得出结果。这太尴尬了。三年后,在1890年,我们必须进行另一次人口普查。

美国人口越来越多,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上一轮还没完成,下一轮又要开始了。于是,他开始想办法尽可能实现自动化,贺拉斯发明了制表机,脱颖而出。

189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是1880年的两倍,但总共只用了两年左右。当时的霍尔瑞斯制表师并没有选择二进制,因为二进制很难转换,也很难做出二进制机器。

人口普查之后,霍尔瑞斯出名了。1896年,他创办了一家制表公司。1924年,该公司更名为IBM,这是一个近100年来一直很有名的名字。在每个时代,IBM都几乎没有过时。

二战中,各国基于军事需要致力于计算机研究。然而,德国似乎并不重视计算机。希特勒更相信武器本身的威力和密集轰炸。

德国著名的计算机先驱Zus从1935年到1945年,用了大约十年的时间,造出了Z1/Z2/Z3/Z4计算机。这些电脑运气不好,命运多舛,要么没有被重用,要么被战争吞噬。

Zus的Z1/Z2/Z3/Z4都很有创意。比如Z1验证机器计算的可行性,Z2是第一台电磁计算机,Z3可以用二进制控制,Z4可以用打孔纸袋输入输出,甚至可以处理条件。

二战时,德国对计算机的关注度很低,而美国则不同,各种计算机相关的研究如火如荼。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在信息领域的领先地位开始确立。

Stibiz在他的厨房里,用二进制做实验,验证二进制的可行性。你可以在很多书里看到Model K。这个K是厨房,就是厨房的意思。他老婆叫模特K,挺有意思的。

贝尔实验室的型号是一个系列,有很多不同的型号,比如型号I,可以完成远距离通讯。毕竟,* * *和通信是贝尔实验室的强项,也为后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哈佛大学也不甘示弱,与IBM合作制作了哈佛Mark系列,但其总设计师艾肯声称哈佛Mark I是他自己做的。IBM的小沃森自然很恼火,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

哈佛马克2号是当时最大的继电器,是一台有13000多个继电器的计算机。让我们看看接力赛是什么样子的。还记得我三年级的时候,物理课上,老师深入讲解接力:????????????????????????????????????

?????????????????????????????????????

1947年9月9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一只蛾子飞进了哈佛马克2号的一个继电器,导致继电器失灵,机器无法正常工作。这是历史上著名的bug事件。

在当今的软件开发中,我们常说的软件bug是指软件的缺陷或漏洞。其实我们说的是1947年那只该死的飞蛾。工作之余,每天抓虫子,很开心。

四。电子计算机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一直方兴未艾。虽然继电器可以作为计算机的一部分,但它并不完美。它是机械的,反复移动,容易损坏,速度很慢。

然后是电子管,也叫真空管,可以做继电器的二进制功能逻辑,而且更快,快1000倍。让我们看看电子管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很好看,颜值也不错:

当时很多机电计算机都是继电器组成的,但到1945年,电子管计算机基本取代了机电计算机,线路一片混乱。操作电脑的方法是插入和拔出电线。

当时的操作员,相当于今天的程序员,都是在“编程”。不同的是,那时候工作很复杂,需要耐心,而且有很多女生加入,所以男生不担心找不到女朋友。

不像今天,程序员找女朋友很费劲,可能是因为女程序员太少了。前不久有个男程序员跟我聊天,说起这件事,我听着听着开心地笑。

电子管计算机速度快,但价格贵,还受“爱迪生效应”影响:电子管工作时容易发热,容易烧坏,对稳定性是致命的。

比如,花了一周时间在微信官方账号上写了一篇好文章,结果一个电子管烧坏了,整个电脑失灵了,文章丢了。必须骂人,文章丢的人都知道。

鉴于电子管的缺点,人们开始研究新设备。1947年,晶体管诞生了。学过模拟电路的朋友应该对这个东西比较熟悉,我的专业也和这个有关。事不宜迟,让我们来看看晶体管的形状:

1956年,肖克利因发明改变世界的晶体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肖克利本人很有钱,也很出名,但是他想赚更多的钱,所以开了公司,但是智商高,情商太低。

于是,肖克利的八个人先后离开了他。肖克利自然不满,给这八个人扣了个大帽子,就是“卖国八杰”。这是很厉害的八个人。让我们来看看:

1957年,这8个人接受了一家公司的资助,成立了后来著名的飞兆半导体公司。上图中的字母F代表Fairchild,意为仙童。学电子电路的朋友应该基本都听说过这家公司,有硅谷西点军校之称。

乔布斯曾将其比作成熟的蒲公英。只要风一吹,它的创新精神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到处飞舞,生根发芽。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他们相继离开了仙童公司,于是有了英特尔和AMD。你熟悉它吗?

大家电脑里的CPU基本都是这两家公司做的。对了,摩尔是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至今仍然有效,主导着硬件的发展。看似题外话,让我们继续看看当时的晶体管电脑:

虽然晶体管大大简化了计算机,但计算机仍然是一个巨人。还能继续压缩吗?1958年,为德州仪器工作的杰克·基尔比问道:为什么不在一个硅片上制造多个晶体管?这是集成电路。

1959年,肖克利的八个弟子之一(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罗伯特·诺伊斯也想到了同样的方法。他们后来争论谁先发明了集成电路。现在普遍的看法是,他们独立发明了集成电路,可以说是集成电路之父。

说到罗伯特·诺伊斯,在乔布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的演讲中,他说他被踢出苹果后,去找了罗伯特·诺伊斯和惠普创始人之一的戴维·帕卡德,大概是一起喝酒吐槽。让我们来看看集成电路芯片:

然而,这种整合远远不够。我们能否在更小的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和电子元件?当然,这是VLSI和VLSI。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集成了上亿个晶体管和电子器件,要正常稳定的工作。每次想起来都不寒而栗。

曾经占了整个房间大小的电脑,现在集成这么小,功能远远超过当时的电脑。这背后是数学、物理、化学、微电子、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的贡献。难怪华为的任先生说:做芯片,花钱是不够的,要打击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至此,似乎已经描述了计算机发展的简史,但仅仅是从计算机硬件的角度,并不是计算机发展的全部历史,甚至可以算是冰山一角。

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没有提到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此外,没有提及计算机模型、计算机公司、软件开发、操作系统、编译器、各种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等。所以这篇文章是不完整的,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介绍所有的内容。毕竟幅员辽阔。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立场。

来源:涛哥保持不变

编辑:放鱼


标签: 资料   电脑   说明文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