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笋
地笋
中医词典:地笋
拼音D & # 236Sǔn
别名红薯、地瓜(救灾草药)、地笋籽、蚕卵(草木草药方)、地藕(分类草药)、水三七、野三七、干藕(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佳友草药”
来源为唇形科甘薯幼苗的根茎。秋冬开矿。
原植物形态的详细描述》紫茎泽兰一文。
化学成分包括石松、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等。
性味甘、辛、温。
①加友本草:“性温无毒。"
②救灾草药:“甘。"
③纲要:“干辛温暖无毒。"
功能主要用于活血、益气、利水。治吐血,鼻出血,产后腹痛,带下。
(1)《本草笔记》:“解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②日本草药:“止鼻塞,止呕血,止产后心口腹痛。"
③药材分类:“气血,精气,治妇人体虚,面白。"
④民间常用草药集:“治虚弱,补中气,利水,治白带。"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1.5 ~ 3元。
摘自《中医词典》
中华本草:地笋
拼音děsǔn
shy bugleweed的英文名,shy bugleweed。
别名紫茎泽兰、红薯、甘薯、蚕卵、地笋籽、藕粉、野三七、水三七、干藕。
来源于嘉友草药。
来源药材:唇形科植物地笋和毛竹地笋的根。
拉丁植物和动物矿物名称:石松。番茄。var。希尔特斯·雷格尔。
采收与贮藏: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原始形态的多年生草本,高达1.7米。圆柱形地下根茎,有许多节,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多数在节上紫红色,无毛或有毛在节上。叶互生和对生,有非常短的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窄枯萎,边缘有不规则粗糙而尖锐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无毛,稍有光泽,下方有凹腺点,无毛脉疏白色,具柔毛。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具刺,短于花萼或近等长,具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毫米,两面无毛,4-6裂,裂片狭三角形,顶端具刺;花冠钟形,白色,长4.5-5毫米,外无毛,具黄色发亮的腺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顶端略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裂片略短;前一对可育雄蕊为2枚,超过花冠,药室略分支,而后一对雄蕊退化,仅余花丝或有时完全消失,有时四枚雄蕊全部退化,仅余花丝和花药保持完整;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花柱从花冠凸出,无毛,柱头2深裂不相等,平。小坚果扁平,倒卵三角形,长1-1.5毫米,深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该品种与正常种的区别在于:茎边缘被小白刚毛覆盖,节上密被刚毛;叶披针形,深绿色,两商渐尖,顶部密被细鬃状刚毛,底部棱脉有鬃状刚毛,边缘有尖齿,有毛。
性状鉴定根茎与地蚕相似,长4-8cm,直径1cm左右。表面黄褐色,有7-12个环。松脆的白色部分。闻起来香,吃起来甜。
化学成分1。葡萄糖(葡萄糖)、半乳糖、石松、水苏糖、棉子糖(棉子糖)、蔗糖(蔗糖)[1,2]、紫胶酸和β。-谷甾醇[3]。
2.茅野地笋全草含挥发油和鞣质[4]。
性质甜;辛;男女平等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益气利水。主出血;吐血;产后腹痛;黄疸;朋友肿了;取下来;气虚乏力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4-9g;或者泡在酒里。外用:适量,捣实;或者蘸酒。
各种讨论1。《本草》:益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2.《日华子本草》:止鼻塞、吐血、产后心口腹痛。
3.《药材分类》:益气养血,填精固气,治妇人体虚面白。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虚弱,补中气,利水,治白带。
《中华本草》节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