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苦参的功效和作用

生活百科 2023-09-10 20:01:01
生活中有许多的朋友最近问小编苦参的功效和作用的问题,那小编收集整合后,今天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相关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苦参的功效和作用

苦参有哪些功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您这个知识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哦。

苦参

苦参能清热燥湿,治疗痤疮。此外,大苦参丸是宗彝金鉴中常用的。处方:苦参、蔓荆子、茯苓、山药、白芷、荆芥、防风、白附子、川芎、栀子、何首乌、蒺藜、皂角、制川乌、黄芪、赤芍、独活、羌活、制草乌。将蜂蜜炼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三次服用。每次吃一片药。原著说:“治人面疮。”面疮,即粉刺,也。

苦参用于治癣,祛湿止痒。治疗银屑病,其他常用皂角苦参丸有:白附子、何首乌、威灵仙、蒺藜各50克,蔓荆子30克,路路通60克,青风藤30克,麦芽50克,玉米30克,苦参175克,皂角50克,独活50克,连翘30克。全蝎50克、制草乌30克、羌活30克、防风30克、亚麻籽50克、苍术30克、杜仲30克、白花蛇20克、甘草30克、枸杞子50克。研成细粉,炼蜜为丸,重10克,每日3次,每次1丸。原书上说:治“痱子疮痒,久如蛇皮者”。(程)据

附件1:苦参的功效和作用

苦参的功效一

清热燥湿杀虫。可用于治疗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营养不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疮、疖子、湿痒、淋巴结核、烧伤。滴虫性阴道炎的外治。

①经典:中医苦参负责气滞、积脓、黄疸、溺、水、消痈消肿、补中、明目、止眼泪。

②鳖甲:中药苦参,滋养肝胆之气,平复五脏,集中益精,益九窍,泻肠热,止渴醒酒,尿黄,治恶疮,平复胃气,使人嗜食。

(3)陶弘景:邪患者以酒渍饮之,患疥疮者亦服之,故盖可杀虫。

④药性理论:中药苦参,用于治疗热毒风毒,皮肤肌肉刺激生疮,目赤失眉,主治实热嗜睡,脘腹冷痛,中而厌腹痛,身闷积知己。

⑤唐代草药:中药苦参,治胫疮,治虫。

⑥《日本花在本草》:苦参杀疥疮。以烟炒为末,饭后饮用,治肠风下血热痢疾。

⑦“珍珠胶囊”:中药苦参祛湿。

⑧滇南草药:中药苦参,凉血,退热,疖痈。治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头皮屑,肠风下血,便血。祛风、消肿、化痰。

⑨《本草从初》:中药苦参,祛湿,除热,治梦遗遗精。

苦参的功效二

苦参对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苦参、苦参碱和苦参黄酮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苦参注射液对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作用迅速而持久,并有降压作用;其煎剂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还具有利尿、抗炎、抗过敏、镇静、平喘、祛痰、升白细胞、抗肿瘤等作用。(苦参的功效和作用)

附件2:苦参治病10方。

【治苦参10方】

①中药苦参可治血痢:苦参炒到底,水丸大。每次吃十五片,喝米饭。(《任存堂体验坊》)

②中药苦参,用于治疗痔疮出血、肠风出血、酒精中毒出血:苦参一公斤(切片,用酒浸泡,蒸干九次,炒黄为末,洗净),地黄四两(用酒浸泡一夜,蒸熟捣碎)。加入蜂蜜制成药丸。每次两元,煮汤或酒送服,每日两次。(《外科大成》苦参地黄丸)

③中药苦参,治五谷中黄,食之变黄至头晕,为饥饿暴食所致,胃气冲熏:苦参三两,秦艽一个(完)。牛丹丸如五子。一天三次,用姜汁服五粒药丸。(“填充肘部背面”)

④中药苦参治疗白带:苦参二两,牡蛎一两五两。末了,取一公猪肚,煮三碗水,捣泥丸,方大。每次服100粒,用温酒冲服。(《唐·体验方》)

⑤苦参用于治疗下疮漏:苦参煎服,每日一洗。(《任斋志方》)

⑥苦参用于治疗大肠脱肛:苦参、五倍子、陈必途均分。用汤剂洗净,敷于木贼尾部。(医疗处方摘要)

⑦中药苦参,治热积于心肺,肾风毒袭肤,有时生疥疮疖子,奇痒难耐,有时出黄水,强风中手脚腐烂,眉毛脱落,一切风病有:苦参32两,荆芥16两(有蒂)。上面是细粉,水糊是药丸,如梧桐树大小。每次服30粒,用好茶吞服,或饭后用荆芥汤送服。(《局方》苦参丸)

⑧苦参治瘰疬:苦参、四两、捣碎、生牛膝及五子等丸。饭后用温水服十粒,一天三次。(“随身携带”)

⑨中药苦参治疗鼠瘘恶疮:苦参2斤,蜂房2斤,曲2斤。三桶水,两晚泡药,两升小米,一天三天。最好在一面加上刺猬皮。(“填充肘部背面”)

主治:中药苦参,治脓疡、脓肿、梨头、全身风疖、疥疮、奇痒、麻木、手脚酸痛、皮肤破烂、阴囊极痒、阴湿瘙痒:苦参(末)一斤、鹅毛(麻油炒)。黄米糊丸,朱砂为服。茶汤送来了,一天两次。或者带病搓、洗、贴。(《王秋泉家的秘密》)(苦参治病10方)


标签: 作用   功效   苦参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