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屈原最经典的15首诗(著名作家鲍鹏山散文名篇屈原)

生活百科 2023-09-10 12:59:01
屈原最经典的15首诗(著名作家鲍鹏山散文名篇屈原)超级多的小伙伴们都在问小编解决的方法,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有什么区别?听听小编怎么说心中会有答案的,本期的内容都是满满的干货,千万不要错过哦!

屈原最经典的15首诗(著名作家鲍鹏山散文名篇屈原)

【作者简介】鲍鹏山,文学博士,著名作家、学者,浦江学派创始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化教学与研究》出版了《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人的心——三千年的理与情》、《乱世佳人》、《鲍鹏山水浒新论》、《孔子传》、《孔子如来》、《论语导读》、《孤圣》、《先秦诸子八杰》、《附庸风雅——用第三只眼看诗经》、《致命谈》等二十部著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屈原最经典的15首诗

【作者简介】

鲍鹏山,文学博士,著名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百家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百家讲坛》、山东教育电视台《新杏坛》等栏目主讲嘉宾。浦江学派创始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了《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人的心——三千年的理与情》、《乱世佳人》、《鲍鹏山水浒新论》、《孔子传》、《孔子如来》、《论语导读》、《孤贤》、《先秦诸子八杰》、《附庸风雅——用第三只眼看诗经》、《致命谈》等二十余部著作。国内多家杂志专栏作家,作品入选多种文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国统一高中语文教材。

【美国文学欣赏】

屈原:没有出路。

有路可走,无路可走。无路可走,卒有路。

能走路。庄子是也。一——刘熙载的《艺术大纲》

难的是不死,难的是被处决。屈原虽然死了,但他不会死。——A洪兴祖《离骚补注》

屈原不好写。我几次叹口气放下笔。写屈原的难点在于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他的,什么不是。这里指的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还有人们指向他的思想、气质、性格。没错,屈原是个“箭桩人物”(胡适语)。我们的后代对他附加了太多的东西。在中国古代的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随意加了那么多东西,或者被加上了时代的需要。当然,我们可以说,屈原是一部大书,每个读者都可以读到自己的东西,每个读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逻辑认识屈原,但屈原是面目全非的,或者说有千张面孔,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屈原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盲点和疑惑。写传记的司马迁感情用事,情绪激动,无法平静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行踪,长时间的主观抒情讨论占据了很短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命重要。结果,后来的屈原学习者只关心自己的理解来为自己辩护”。它们并不矛盾,可以形成一个可以理解的自我体系。其实这并没有错。历史的本体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复制的。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何况是充满疑惑的屈原。韩非曾疑惑地说,孔墨家死后,他后来的各种不同学派都自称为孔墨家,孔墨家不可能复活。谁能决定孔子和墨家的对错?我们也可以说,屈原是不能复活的:谁能决定屈原的是非?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屈原,屈原的内涵也因为这些附件越来越丰富,影响越来越深。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屈原是一个滚雪球式的人物。

最近看了西北师范大学赵奎夫先生的两本关于屈原的书:《屈原和他的时代》和《屈骚探秒》。这是我读过的关于屈原的最扎实的书。赵先生是一位严谨而渊博的学者。他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究,给了我一个真正的屈原。看以前看过的一些关于屈原的作品,总觉得有很多主观的东西,有些结论和我一样浅薄,可以看出其破绽。而赵先生的作品,让我对屈原的感情更加坚实。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的教师和研究者,我曾经慌乱地绕过屈原,不敢接近他,因为他周围的雾太朦胧了,我不知道他的核心在哪里。有些历史人物往往隐藏在黑暗中,等待后人的智慧来照耀他们。让他们再次发光。赵先生的两本书里,山洞里有微弱的烛光,屈原开始走出浓雾。看了赵老师的两本书,感觉可以说点什么了。

我认为屈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在他的思想里,也不在他的成就里。这两点上他并不突出。他的思想——美政,在《离骚》中不过是“以才养才”“行而不相当”,模仿历代君王,空洞而不独到。他的成就只是昙花一现,还没开始就夭折了,以至于他的名字在先秦典籍中并不存在。赵奎甫先生在《战国策·楚策一》中“张翼翔秦说赵濉”一节独具慧眼,证明先秦时期确实存在屈原。但恰恰证明了屈原对先秦无名观没有影响,甚至在战国政策中称他为“某人”。如果没有他辉煌的楚辞,他很可能会和他的痛苦、不幸、委屈一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人格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在他的作品(主要是《离骚》和《九章》)中生动地展示了这种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独特的个体与社会和历史发生冲突,并被悲剧性地毁灭。在此之前,文字和所谓的儒家六经只是对所谓的社会秩序和历史规律的认知,包括价值认同,并没有给独特的个人和个性留下太多的空间。而《诗经》中为数不多的个人痛苦(指社会体系中对个人感情的记录),也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悲而不伤”而黯淡无光。比屈原早一点的庄周,已经看到了人格与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看到了哭的必然性。同时,他也悲观地认识到,这场正面冲突的输家只能是人格。于是他避开了社会的残酷边缘,避免与它发生冲突。他几乎不战而退。比屈原晚的荀子(注意三人都和楚文化有关)。是通过对人性的否定,进而否定个性,否定独特个体的道德价值,或者否定社会秩序之外的个体的独立价值(请参考韩非子的一篇文章)。唯独屈原,既要坚持个性,又要坚持用自己的个性改变世界,用个性的温暖融化冰冷的秩序。所以他的失败是有意义的历史损失,是人类永恒的悲剧。我们甚至可以把他的作品看作是对人类自由和幸福的揭示。

他以那些完美而美好的古代圣贤为榜样——天真的屈原不知道这些古人的“完美而美好”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骗,更不知道完美而美好往往是无法与现实共存的,因为完美而美好是无法容忍的。聪明的庄子看出了这个历史骗局。他推倒了所有的圣贤,把他们都置于自己的嘲笑之下。犀利的韩非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穿了对儒家思想的美化,把古人推下了神坛。而屈原却“笃信”这些道德原则,甚至把自己当成了古代圣贤的影子和自己意志的世俗化身。于是,他无意中把君主应该“效法前王”的命题(也比他的孟子的命题早了一点)改成了君主应该“听贤臣之言”,应该信任、重用、守信,因为这样的臣子就是前王意志的体现。从抽象的精神传统来看,“前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与君主对抗。屈原就是这样面对楚怀王的。当然和孟子一样,他不能理解的是,道德模范圣人和他们的个人魅力,绝不是现行制度的对手!所谓的“法律面前的国王”不过是一个天真幼稚的愿望罢了!

当楚怀王对“程艳”食言,“悔之有他”(离骚)。屈原发现“可以不靠而思”(《Xi咏》),进而感受到体制中个人的不公与孤独。正是这种委屈和孤独,在《Xi勇》一文中倾吐出来。就连池也认定,一个国家没有人能理解他。“全世界都醉了,我一个人醒来。天下浑我独”(《渔父》),他感叹“人心不与我同”(《思》)。在这一点上,他把自己放在了整个世界的对立面,不仅是一个平庸的君主,也是少数奸臣,而是所有人。一个人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是什么结果?可悲的是,屈原是在为大多数人的福利而努力,而大多数人却帮不了他。我姐骂他,不支持他,要他屈服。太卜郑占银守口如瓶,渔夫甚至冲他笑着唱了一首《清斯卓影,浊斯卓祖》来讽刺他,然后”。在别人眼里,他太固执,太执着,不太好说话和沟通。屈原只能在孤独中,在勇军的昏庸中,在汉奸的阴险奸诈中,在大众的沉默中死去。

突然,我转过身,流下了眼泪,哀悼着无儿无女的高山。

赵奎夫先生认为《离骚》中的“寻女”就是“寻知己”。而“没有女人”当然意味着没有知己。屈原的《寻女》是失败的,屈原的知己在后世,不在当代。他最早的知心朋友大概是贾谊,一个多愁善感又不稳重的有为青年学者,一个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当然也有屈原那样的失败者。被贬为长沙王老师时,渡过湘水,掷书吊屈原。后来司马迁把它们合二为一,不分时代,没有学术传承,除了《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很明显,这三部传记都走精神传承,经历相似。我有时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是司马迁继屈原之后传承了贾谊的故事,还是因为贾谊要被传承,才想起之前还有一个更可悲更感人的屈原。我觉得后者可能性更大。是贾谊的哀悼让屈原回到了人间。此时距离屈原死于汨罗已经“一百多年”了。

屈原也缺乏孔子、墨子、孟、荀的哲学。毕竟他不是一个冷静的哲学家,他是一个诗人。同时,他也缺少了他们曾经有过的艰辛。当屈原20岁以《橘颂》的形式献上他的王冠时,他是那样的优雅和自信。未来是伟大的。孔孟等人此时还在社会底层挣扎。饱受白眼和辛酸。所以它们很有弹性。他们没有屈高尚。孔孟以泼妇之才做了一些“卑鄙的事”。他们当过吹鼓手,当过官员,当过农民,也被赶出了宴席。墨子是个婊子。。

而屈原,他纯粹的贵族血统和胸怀,让他无法面对失败。面对失败,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沮丧。他喊道。他大叫犯规。他指责他打架,那么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和鄙视,是别人彻底的失望。

他掸去灰尘,让自己保持洁白。他怀着敬畏之心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并肩作战。他一点也不狡猾,不躲躲闪闪,也不讲究策略。他生气了。他把自己的伤口给对方看,让他们知道他渴望仇恨和报复。他完全被邪恶攻击了。邪恶无法容忍他的存在,因为他把自己放在了邪恶的对立面,邪恶会让他死去哪怕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屈原的伟大和珍贵:

他不理解邪恶和不公正。他不能和他们和平相处,即使他没有下定决心。他坚信自己的理想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都没有失去一寸土地。他是最伟大、最迷人的战士,代表一个独特的个体向社会宣战。因为他从不屈服,这个世界可能免于全方位的堕落,他的行为必然会受到一些失败者的批判。例如,杨雄和班团。

杨雄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功利的逃避。他想让自己的人格收敛自己的光和香,降低自己的精神品位,认同世俗。他认为与其得到对方的宽容,不如用自己的努力得到对方的宽容,或者用自己的宽容和忍让得到自己的努力。他大概是在为自己对王莽的依恋辩护吧?(杨雄《反离骚》)

班固则是一个知识低下的人。他经常对自己是不是人物持有一种荒谬的论调。他认为君不可诛,小人不可战,而屈原则只是“怨君”,“与小国争危”,所以屈原简直罪有应得(《班寅离骚序》)!我认为班固对屈原的批评。正如青铜批评铁。不是,是青铜打造,贵族把玩的饮酒器皿,是对钢铁铸造的叛逆英雄手中青风剑的批判。

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屈原爱你,爱你。这只是因为只有楚怀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他对那个楚怀王没有憧憬,因为他对这个愚民没有希望。他是一个个性很强,意志很强,脾气很坏的人,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的作品是“表达愤怒以缓解感情”的产物,是无尽的“怨恨”。“信而见疑,忠而谤,可以无怨”,这是刘安和司马迁所揭示的。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但班英只承认屈原“忠君”。但是,他对自己“对君主的仇恨”感到不满。班固的这种转变,形成了几千年的迷雾:从“忠君”(班固)到“忠君”(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但我要在这里还原屈原的本来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情,忠于自己的良心!

《九歌》是屈原生活之外的作品,但恰恰反映了屈原内心的温柔。他应该活在《九歌》的境界里,应该是《九歌》里的人物:浪漫、深情、敏感、诗意、文采横溢。《九章》是屈原一生的记录,但也是屈原内心最无奈的体验。《九歌》和《九章》真是水火不容的世界:一个柔情似水,一瞬间如梦;一个是炼狱之火。屈原在这两个世界里挣扎。最温柔的人遇到最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倒在最脏的泥塘里。如此追随内心真诚的狂热,并不一定要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和正义的人,是得不到真理和正义的庇护的——是的,是我们的血肉支撑着真理和正义,而不是真理和正义支撑着我们的事业!

屈原的死,常常让我想起另一个楚人的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死在水边:屈原在汨罗的浪潮中投水自尽,项羽在乌江岸边投水自尽。两人都死于对别人的不宽容:项羽从来不宽容秦人。这两个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某些真性情已经死了。我们民族最红的血液,在水中流失,被稀释。故乡的愿望生活,油滑的生活,奸诈的生活。他们让世界的生态变得更差,更不适合人类生存。

屈原真的很极端。不止极端,屈原还有很多其他的缺点。但我一直以为,极端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极端的人往往不是反派——因为反派总是灵活的。

再说了,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军人。

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屈原是个小心眼的人,小心眼的人是因为他太纯洁了。屈原是个不稳定的人,太多愁善感,不稳定。他脆弱,但那是因为他太珍惜某样东西。在这一点上,他确实是坚定有力的。他也很浮躁,因为他执着于理想,一刻也不能满足于现实。他陶醉于自己的理想,总是被理想所激励,有时会失去现实感。他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只是因为他有所有世俗“政治家”所没有的那种政治热情和对政治的信仰——这和孔子是一样的。他认为政治家是正义的——不对的就不是政治,政治手段应该和政治目的一样纯洁无瑕。从这个地方开始,他看起来越来越不像一个“政客”,在现实政治中落败。但他无疑是我们理想中的大政治家,如周公、孙中山、华盛顿、林肯。没有品行和气质的“诗人”往往成为政治家,而理想主义的政治家往往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就这样,屈原从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变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不可能现实,无论是政治上还是诗歌上。现实的土地上有那么多丑陋,他怎么能在上面安全地生活,诗意地生活?这当然是许多当代诗人和学者无法理解的,他们“诗意地栖居”在真实的地球上。他们看不到屈原的背影,却说不屑。他们的生存智慧确实高于屈原。屈原“无路可走”(刘熙载)自杀了,但他们还活着,而且越活越觉得四通八达,越活越有诗意。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有一个优势:他们会说话,会抢麦克风。他们总能“翻白以为黑,往上以为下”。

当黄色的钟被摧毁时,陶制的水壶开始打雷。屈原与现实中的苦难格格不入,他们却能从容应对,甚至与他们合作,谈互利。他们雄心勃勃,定居金鹿。屈原和恶死在哪里,就开始讨论幸福。

“孤独而危险,社会还在。四语之中,有深深的悲哀。”(鲁迅)

屈原死了,我们苍白。

灵魂回来了!


标签: 散文   作家   经典   著名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