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电饭煲做蛋糕100%成功的做法

生活百科 2023-09-08 11:18:02
最近电饭煲做蛋糕100%成功的做法这个问题很火,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问题,比如许多人都会遇到的,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快来看看吧。

电饭煲做蛋糕100%成功的做法

电饭煲做蛋糕100%成功的做法

电饭煲做蛋糕100%成功的做法,详细的配方和做法告诉你,一次成功胜过烘焙!以下是边肖想与你分享的信息电饭煲做蛋糕100%成功的做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电饭煲做蛋糕100%成功的做法1

材料:鸡蛋5个,低筋面粉100克,牛奶90克,玉米油50克,糖50克,玉米淀粉10克,柠檬汁适量。

练习和步骤:

第一步:准备鸡蛋、牛奶、低筋面粉、糖。低筋面粉就是蛋糕粉。

第二步:将牛奶和玉米油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蛋黄,打成蛋黄液。

第三步:筛入低筋面粉。面粉一定要过筛,用刮刀搅拌均匀。直到没有面粉颗粒,将蛋黄糊搅拌均匀,备用。

第四步:在分离出来的蛋白中加入几滴柠檬汁,可以去除腥味,增加蛋白奶油的稳定性,然后用打蛋器打匀,预先将白糖和玉米淀粉混合均匀,然后分两次倒入蛋白中。

第五步:如何判断蛋白质什么时候被送至硬发泡状态?就是打蛋器举起来的时候有一个小直三角,这样就把蛋清送走了。如果蛋清处于大钩状态,需要打发走。

第六步:取三分之一的淡奶油放入准备好的蛋黄糊中。

第七步:用刮刀上下切拌,不要转圈搅拌,以免影响蛋糕的口感。

第八步:将调好的蛋黄糊倒入剩下的蛋清奶油中。

第九步:继续用刮刀搅拌均匀,就像上面的手法一样,注意要加快速度,不要让蛋白消泡,影响蛋糕的起发,最后蛋糕就糊了。

第十步:把准备好的蛋糕糊倒入电饭锅,摇晃几下把里面的大气泡摇出来,烤出来的蛋糕就不会有大蜂窝了。然后放入锅中,选择蛋糕功能,40分钟后焖5分钟,取出,脱模,冷却切块,即可食用。

注意:如果家里只有电饭煲,选择上面火力最强的功能,时间50分钟左右。

  电饭煲做蛋糕100%成功的做法2

吃太多蛋糕的危害

1.蛋糕会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坏蛋清)胆固醇的含量,同时降低能预防心脏病的高密度脂蛋白(好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2.蛋糕会增加血液粘度,促进血栓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糖尿病和乳腺癌的发病率。

3.蛋糕会影响胎儿、婴幼儿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4.蛋糕会诱发肿瘤、哮喘、过敏等疾病。

蛋糕比其他食物含有更多的能量。如果你吃了太多的蛋糕,你可能会获得比你需要的更多的能量,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肥胖。

蛋糕含有很多油。吃多了有血脂升高的风险。

蛋糕吃多了会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坏蛋清)胆固醇的含量,同时降低能预防心脏病的高密度脂蛋白(好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血液粘度增加会促进血栓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并增加糖尿病和乳腺癌的发病率

它影响胎儿、婴儿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电饭煲做蛋糕100%成功的做法3

蛋糕与重大疾病密切相关。

1.头发变白

现在白发的青少年越来越多,除了一些遗传因素外,大部分患者的病因都与各种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的病因多由各种不良饮食习惯引起,其中吃蛋糕过多也是常见因素。大量研究发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吃太多蛋糕,会加速细胞老化,还可能导致头发过早花白。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蛋糕里有大量的糖,而糖是一种酸性食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过量服用,必然导致人体体液由碱性变为弱碱性,从而导致头发变黄变白。

2.胆石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胆结石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吃饭不规律等因素造成的,日常生活中吃蛋糕过多也会导致胆结石的形成。特别是一些5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避免吃太多的蛋糕类食物,以免诱发胆结石。大量研究表明,过多摄入蛋糕和甜食会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胆汁衬里、胆汁酸和卵磷脂的比例严重失衡。

吃蛋糕危害很大,除了诱发胆结石,还可能导致过多的糖分转化为脂肪,从而形成肥胖。对于中老年女性来说,肥胖是胆结石的温床。

3、阴道炎

吃蛋糕等甜食也可能导致女性阴道炎,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临床研究证实,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由念珠菌引起的阴道炎。经过对念珠菌的反复研究,发现这些患者的血糖或尿糖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当90%的患者减少每天的糖摄入量时,念珠菌阴道炎的症状会得到很好的缓解,甚至可以有效防止复发。

由此可以发现念珠菌和甜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专家提醒女性朋友,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少吃蛋糕甜点。这样才能减少蛋糕的危害,保护女性健康。


标签: 成功   做法   蛋糕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