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发展社会主义心得体会11篇

生活百科 2023-09-28 02:36:22
生活中有许多朋友问小编发展社会主义心得体会11篇,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发展社会主义心得体会11篇

【导语】发展社会主义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1篇优秀的社会主义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展社会主义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目录 第1篇优秀范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2篇2022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范文 第3篇优秀范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心得体会) 第4篇优秀范文:学习胡总书记中央党校讲话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第5篇学习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第6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7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第8篇学习胡总书记中央党校讲话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 第9篇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10篇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心得 第11篇学习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心得

【第1篇】优秀范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可以认定,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发挥巨大功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为鲜明特色。从那以后,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基础,也必将是它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关键就在于这些理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最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首见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那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动乱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中共中央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中共中央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

【第2篇】2022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范文

只有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够更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献策献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政治宣言,是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的奋斗纲领,是凝心聚力、兴党强国的行动指南,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指路明灯。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坚持学、认真学更要学以致用,用新思想去开创新局面。

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最根本的在于我们党确立了总书记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于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进入新时代,实现新的目标任务,必须始终终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我们要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高度自觉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把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要学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要认清新时代背景下的的阶段特征、主要矛盾和使命担当,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努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我们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部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要总览全局、把握方向;要坚定信心,继续推进;只有将新目标、新要求、新举措与新时代结合,才能实现对具体同坐的再梳理、再谋划和再提升,只有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有新境界、新担当、新追求。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追求形式花哨,要真正学懂弄透,用新思想理论实现政治觉悟、履职能力、作风标准的新提升,在树牢“四个意识”、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做好表率;在学以致用、真抓实干,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见效上做好表率;在强化政治责任、转变作风、严于律己上做好表率,发挥好领导带头作用,形成了努力、自由、乐观的氛围,提升了大家对于新时代的期许。

社会主义发展史

【第3篇】优秀范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心得体会)

******同志所作的报告,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我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文化力量,增强软实力。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战略。

二、文化建设要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范文写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三、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建设和谐文化。要调动新闻媒体、文学艺术等传媒界人士的积极性,坚持正确导向,制作、生产弘扬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发挥优势,围绕文化建设积极调查研究,为建设和谐文化建言献策。

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赣南文化发展。赣南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理学文化、堪舆文化等优势,打好共和国摇篮、客家摇篮、宋城博物馆、理学渊源之乡品牌。

五、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和谐、活跃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的艺术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深受人民欢迎的艺术精品

以上是《优秀范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心得体会)》的第一心得范文详细内容,涉及到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和谐、认识、增强、推动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第4篇】优秀范文:学习胡总书记中央党校讲话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分析今天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再与中国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较,无疑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近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面对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救国救民道路,这些斗争都失败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来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观察世界和改变中国命运的思想武器,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切,不仅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但由于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观点,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等许多重要思想,积累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沿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新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伟大成就与重要启示

在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伟大道路赋予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

经济生活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我国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体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供求关系告别长期的短缺经济,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对外开放使我们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实有力。

【第5篇】学习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 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有发生,煤矿坍塌、食品安全、传染病肆虐、湖河水体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群体享乐主义成风、腐败的范围金额日渐扩大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

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 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第6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可以认定,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发挥巨大功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为鲜明特色。从那以后,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基础,也必将是它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关键就在于这些理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最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首见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那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动乱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中共中央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中共中央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

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第二,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能到处搬用,“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要准确、完整地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他说,我给中央写信,提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体系来看待。”这篇讲话,是最早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系统批判。

(二)复出后第一次讲话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复出后的第一次讲话,便是强调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其锋芒仍然是指向“两个凡是”。他说:“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去获得正确理解”,更不能像林彪、“四人帮”那样,“引用毛泽东同志的某些片言只语来骗人、吓唬人”,那样,只能“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他特别强调,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中,“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特别重要”。其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而“两个凡是”正是同这两条根本对立的。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身负众望的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的这些谈话和讲话还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已经在中央领导人和一部分高级干部中开始传播,“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已经日趋鲜明,二者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已经拉开。

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

在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的同时,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的呼声也一直以实践的方式冲击着“两个凡是”。历史把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全国范围内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同时,这篇文章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和反对,包括当时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某些领导人和某些理论“权威”,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的矛头是针对毛主席的,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一时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解放思想遇到了阻力。又是一个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坚决有力的支持,领导和推动了意义深远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

(一)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准备这次会议讲话稿的时候,邓小平对胡乔木等人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因此决定,这次会议的讲话,第一个问题就讲实事求是。他在讲话中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解决”。他批评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为了反驳所谓“砍旗”的说法,邓小平引述了毛泽东从1929年到1963年关于实事求是的一系列论述,指出:离开实事求是,“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只能是违背毛泽东思想。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篇讲话,对主张“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坚强有力的支持,对否定“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深刻有力的批评,对刚刚兴起的群众性思想解放大潮是个巨大的推动。

(二)1978年下半年邓小平连续发表重要谈话,支持和指导开展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7月21日,他同中宣部负责人张平化谈话,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7月22日,他同胡耀邦谈话,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引起争论的根源就是“两个凡是”。8月13日,他同吴冷西谈话,指出:实践标准那篇文章是对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解放思想……但空气还不够浓,不要从“两个凡是”出发,不要设禁区,要鼓励破除框框。8月19日,在听取黄镇等关于文化工作的汇报后谈到理论问题,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驳不倒的,我是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的,但有人反对,说是反毛主席的,帽子可大啦,那怎么行呢?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现在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个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这种所谓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高举,是假的高举”。10月14日,邓小平同韦国清谈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问题,是常识,也有人不赞成,这样的人还不少。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开动机器,不独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这一年的整个下半年,一直到12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月月都讲真理标准问题,都讲解放思想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心中分量之重。

(三)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表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宣言书,这就是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解放思想的号召,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他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标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由此掀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新篇章。

抓住当代中国解放思想根本,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随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思想解放也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一)研究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破除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的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们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邓小平说:过去“左”的教训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确认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摆脱了种种空想。

我们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说,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我们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邓小平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领导我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锐意创新,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针对“四人帮”所谓“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结论,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发生了重大变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有密切联系。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便谈不上正确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一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同国情相联系的较为具体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领导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同过去相比,实现了三个伟大历史转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提供物质基础,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

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实行改革。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和我国原有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所决定的。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说:“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新的活力。

学习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坚定不移继续解放思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以新的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以更加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一)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哪个地方思想僵化了,哪个地方就要落后了。当前世界的大变动,中国的新发展,党情的新变化,尤其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实现新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二)解放思想要紧紧围绕三大基本问题,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的历史。只有突出解决这三大基本问题,才能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当前,尤其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说:“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围绕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要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工作创新,努力做到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和谐。为此,就要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坐而论道,流于空谈;要注重开阔视野,从别人、别地、别国那里吸收营养、拓宽思路,不要闭目塞听,坐井观天;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抛弃一切错误或过时的东西,不要把已有的经验、做法绝对化、神圣化;要注重转变作风,从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八股套话中解放出来。

(三)解放思想要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满意标准。实践标准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认识标准。一个观点、一个思路、一个办法,是否正确,要由实践作结论,“拿事实来说话”,不要搞抽象争论,不要动不动就拿本本来,不要动不动就外国如何,不要动不动就“想当年”。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坚持,不管有什么非议,不管有什么干扰;反之,就改正,“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历史标准。一条路线、一个方针、一项政策,是否进步,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种理念、原则,而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不要用抽象的理念、原则去剪裁生活。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就坚持;反之,就抛弃。人民满意标准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标准。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像邓小平说的那样,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一切理论、方针、政策和实践,都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群众满意高兴的事情,就坚持;反之,就反对,就抛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判断标准,解放思想就有正确方向,解放思想的灿烂之花就会结成丰硕的物质成果。

【第7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有发生,煤矿坍塌、食品安全、传染病肆虐、湖河水体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群体享乐主义成风、腐败的范围金额日渐扩大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欠发达,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低收入者的比重还很高,弱势群体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系还不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公平,再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健全,三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科学,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靠“劳动红利”的产业经济模式还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地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是满足中国今后长期发展需要的。

【第8篇】学习胡总书记中央党校讲话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分析今天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再与中国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较,无疑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近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面对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救国救民道路,这些斗争都失败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来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观察世界和改变中国命运的思想武器,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切,不仅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但由于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观点,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等许多重要思想,积累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沿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新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伟大成就与重要启示

在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伟大道路赋予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

经济生活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我国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体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供求关系告别长期的短缺经济,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对外开放使我们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实有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程序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积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尊重和保护人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扶助困难群众,人权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

文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思想道德

[1] [2] 下一页

建设扎实推进,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格局,丰富了亿万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荡人心的乐章。

社会建设加快发展。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29年来的成功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新的历史起点与夺取新胜利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个主要矛盾又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大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任务和中心任务,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面对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努力使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执政兴国中更好地肩负起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

本世纪的前50年,将是中国发生更加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到2022年,我们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的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的前程光明而美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

上一页 [1] [2]

【第9篇】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通过这段时间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村正谋划未来发展的大好时机,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名党员,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

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1、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

2、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体制、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社会要进步,村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村委会这班人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我们门口塘社区未来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开拓改革开放的社会主要新农村。

【第10篇】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心得

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心得

重视软环境建设 促进审计事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投资发展环境建设,在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强势推进软环境建设的各项有效举措,全市投资发展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软环境建设工作体制机制,通过集中整治,自己的工作和服务定位有了更高的起点,公仆意识更浓,服务质量更高。软环境建设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一、深刻认识实现软环境建设的“二次革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软环境,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步伐;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通过优化软环境,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因此,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2.软环境建设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于一体,其好坏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党的作风建设。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要把抓软环境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着力解决影响党的作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所以,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

3.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要确保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就必须创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软环境就是生产力,发达地区的经验一再表明,软环境越好,企业才会越来越多;企业越来越多,我市经济总量这块蛋糕才能越做越大。因此,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以更大的力度营造优良投资发展软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在连云港市投资发展,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通过动员学习、自查自纠、深入整改,使自己亲身感受到了“人人都是软环境”“软环境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质所在,思想上真切地感受到了软环境就在身边,在每个连云港人的一举一动当中,思想认识的转变,带来了软环境建设的自觉行动,形成了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发展的强烈共识和责任意识,软环境已经在自己心中稳步扎根。

二、查找不足、挖根源,确立改进措施

按照“十查”和“七到位” 严查自己的思想作风、服务效率、服务态度、执法水平、廉洁自律等方面,使自己的基层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得到了加深。

1.认真查找其不足方面:一是对软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认为审计不是窗口单位,与外商与内商都没有直接的联系,软环境到底离审计工作有多远,有对自身关系不大想法。二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强,只忙于眼前的任务。三是审计工作中过多地关注处理、处罚而轻视服务。审计帮促,主动为被审计单位服务方面有待加强。四是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 ,存在与己关系不大的想法。认为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抓的比较紧。反正自己也没有违反什么规定,不会犯什么大错,其他人的事,与己关系不大。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全市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审计人员自身政治素养较高,审计机关又不具体办理行政审批业务,软环境建设“二次革命”对已关系不大。未从思想上认识到此项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二是对廉洁自律认识上还有差距。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高,暴露了自己缺乏立党为公的思想。是自己政治原则、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的表现。三是受大环境影响,自己总认为审计主要是监督,服务只能次之。殊不知这样已经损害了审计部门的形象,是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不够的表现。

3.改进的主要措施: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按照市委《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王建华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软环境就是生产力”和“人人都是软环境”的理念,深刻理解搞好软环境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二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从实践中学,从书上学,学习业务知识和审计理论,业精于勤,才使人信服。 三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抓住这次活动的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从自己的本质工作做起,切实通过活动使自己思想能有大的提高,作风能有大的转变。四要把扑下身子搞服务作为重点,从群众利益出发,从被审计单位出发,从基层需要出发搞整改。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4.个人服务承诺: (1)积极参加开展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2)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3)严格执行《审计法》,遵守审计“八不准”规定;(4)遵守《连云港市机关工作人员优质服务守则》,文明办公,礼貌待人。积极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

软环境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我们要借整治软环境建设的契机,吹响软环境“二次革命”的号角,要发扬优点,努力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新时期优秀的审计工作者,为实现“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11篇】学习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心得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要坚持协调的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交通,通讯等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重视城乡教育,科学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辨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试想发展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行吗?不行,那只能是教条主义。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样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苛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政党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想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社可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显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史古今兴衰,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力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发展观和党的指导思想关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和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的关系,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以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大基本要求的作用,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建党理论都有重大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辨证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最新成果的基础上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它是十六大以来的最大的理论创新,因此讲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科学发展观不仅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之所以得到社会和学界的热烈拥护和高度评价,我以为,首先就是因为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数十年久违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科学发展观里将其作为第一语来宣示,使人耳目一新。尽管从实质上说,“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在相当长时期这个观点被淡化乃至噤若寒蝉。因此,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以人为本”,使这个思想首先获得新意,我们讲的“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的“人”,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这里的“人”与“执政为民”的“民”是完全一致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概念。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最广大的人民群体。这里的“人”既指群体,也不排斥属于这个群体的个体。

科学发展观还实现了由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转变。所谓社会发展,主要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则指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这两者既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也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形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那么虚,比较“实”,好把握。这样,随着实践是发展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内涵会更加丰富;对它是认识还会进一步提升。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对它的理论认识怎样实现新的飞跃,而是使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怎样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实现新的飞跃,只有这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完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具有全面的“亲和力”。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是在十六大报告的指导下提出的,尽管与时具进,不管它提出的时间是否在科学发展观之后。而与时具进时在XX年11月24日的十六大报告上。胡锦涛总理书记及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形成。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谈的也是发展思想。这是完全对的,也必须见坚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提出,就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要尊重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利益即使我们现在的生活提高了,民主化进程加快了,但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继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关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以步转变发展理念,改进执政方式,自觉的用科学发展观知道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的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建设中国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靠的政策和组织保障。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标签: 体会   社会主义   发展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