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中国卫生人才(中国卫生人才网)

生活百科 2023-09-26 15:49:01
生活的过程中,小伙伴们是不是经常遇到一些很困惑的问题,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中国卫生人才(中国卫生人才网)这个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下面可以跟着小编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中国卫生人才(中国卫生人才网)

中国卫生人才(中国卫生人才网)

来源:人民日报原创稿

随着我国健康理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老年健康、职业健康、托幼服务、健康服务业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以及医疗技术人才、其他技术人才、新兴专业人才和交叉学科人才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

“十四五”期间,将瞄准“一老一少”两大重点群体,统筹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各类人力资源配置,加快相关人才培养,支持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和托幼健康服务体系。

到2025年,卫生人员总数达到1600万人,公立医生与护士比例逐步达到1:2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达到75%以上...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第十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我国卫生人才发展的若干重大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卫生人才工作将如何发展?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

补齐短板,加强公共卫生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人才是关键。据介绍,截至2020年底,我国卫生人员总数达到1347.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8.6万人,注册护士470.9万人。

“当前,我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规模持续增长,人才素质和能力持续提升,人才结构和分布持续改善,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服务卫生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位负责人说,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必须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卫生人才结构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公共卫生、基层等人才仍是我国卫生人才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感染(含感染)、病理、重症、儿科(含儿童保健)、康复、老年医学、* * *、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职业卫生等专业也存在人才缺口。

计划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配置,提升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能力,推动完善公共卫生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公共卫生人才活力。始终坚持“强基层”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整合效应和叠加效应,灵活运用人才柔性引进、退休人员退休、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大幅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通过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编织我国坚实的公共卫生网络,构建坚实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十四五”期间,以满足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加大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开展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服务能力培训,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供求和流动动态监测,促进卫生人才均衡发展。

适应新需求拓宽卫生人才视野

健康是人的基本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与此相适应,我国卫生人才的范围也应扩大。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规划拓宽卫生健康人才工作范围,将上述人才全部纳入规划,统筹加强培养、开发、建设和管理,明确其建设的重点和主要任务,丰富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体系,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传统卫生人才的职能内涵,赋予他们新的任务和要求。

结合各类人才的工作特点和职责,规划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措施。加强各类卫生技术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一老一少”两大重点群体,统筹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各类人力资源配置,加快相关人才培养,支持发展养老和托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和职业培训。

规划强调人才管理与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相匹配,鼓励构建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人才融合协作机制。通过各类人才的整合与合作,优化人才服务模式,提高人才整体服务效率。

突出特色,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互补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明显优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符合传承精髓、保持完整创新要求的中医药人才,提高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的能力。《规划》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要扩大中医药人才规模,创新完善人才培养、认证评估、执业注册等人才管理制度,运用与中医医疗服务特点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激发中医药人才活力。

“十四五”期间将以重大项目和计划为抓手,引领和推动中医药学科和人才发展。继续推进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黄绮工程),继续开展黄绮学者、黄绮青年学者培养等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拔尖青年人才。继续实施中医药专业农村免费医学生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等基层人才计划,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供给,巩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深化医教合作,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四五”期间,从课程体系、培养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加强中医教材建设,强化经典教学,开展中医经典能力水平考试,加强中医思维培养,建立随师早诊、临床早学制度,将师徒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同时,注重中医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与培训示范中心,继续推进国家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和国家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夯实中医人才培养基础。

适应新形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健康老龄化“十四五”规划》,指导和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年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才是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适应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老年健康人才培养,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是我国卫生人才工作的重点。

“扩大总量”,加大老年健康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医学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老年服务、医疗保健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加强老年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扩大培养规模,增加老年健康专业人才供给。

“重新装备”和扩大老年专业人员规模。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老年病专业人员配置要求,鼓励具备条件的* * *配备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临床药师等人员。

“提升能力”提升老年健康人才服务能力。实施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养计划,力争到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卫生技术人员不少于10万人。完善医养结合人才继续教育,建立适合医养结合人才特点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提高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能力。

“拓展渠道”,多渠道引进人才,发挥老年健康服务合力。完善各项激励政策,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到医养结合的机构执业。

改革薪酬制度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广大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力军,是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始终是我国卫生健康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在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落实“两个许可”要求,建立健全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全面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改善公* *的收支结构,提高人员支出比重。优化医务人员工资结构,提高保障性工资水平和比重。

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合理核定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落实卫生防疫补助、突发传染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临时工作补助政策。

进一步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收入水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工资水平与当地同等条件县级公立综合临床医生工资水平挂钩。家庭医生服务费可用于人员分配,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兼职和兼职取酬。

同时,协调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医疗卫生人员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在发挥薪酬激励机制作用的同时,要注意运用非经济激励手段,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遵循规律,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评价是引导人才队伍发展的“指挥棒”。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五”期间将强化执业导向,突出绩效水平和实际贡献,努力建立和完善临床医生执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实行成果代表工作制,摆脱“唯论文论”。科学合理处理的论文、临床病历、手术录像、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论文可作为绩效成果参与评审。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的各个环节,不把论文数量和SCI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直接评判依据,实现医生做什么、评什么。

改革申报期,摆脱“唯学历论”。将中级职称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相衔接,医师、硕士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后按年数要求参加中级职称考试,统一每个学历学位申报副高级职称的年数,鼓励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重复临床”,通过保证医师充分的临床实践时间,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建立“新标准”,用大数据给医生“精准画像”。门诊工作时间、收治出院人数、手术出院人数等临床工作数量是医生申报职称的必要条件。将病历作为评价临床工作质量的重要载体,通过抢救、死亡或疑难病历反映申请人的能力。通过设置病种覆盖率、手术覆盖率、出院病人并发症率、平均住院日、住院病人平均费用等指标,对医生临床工作质量进行量化评价。从临床工作数量、质量、病案处理难度三个维度,全面立体提升医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实现从“模糊评价”到“精准画像”。


标签: 中国   卫生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