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病是什么
高原反应实际上是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当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特别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时,就会出现这种综合症。高山病是什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高原反应可以分为三类,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昏迷。这主要是由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另外,治疗高原反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病人运送到平原。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保温,补充氧气补充,维持生命体征。
疾病的起因
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逐渐适应了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适应的原因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身体的各种功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的氧分压差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率、血液携氧率和组织内结合氧释放率,造成供氧不足和缺氧。人在初登高原时,由于缺氧,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是颈动脉体)间接刺激呼吸中枢,使早期通气量增加,机体可以吸入更多的氧气进行补偿。这个过程是人体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过程,需要1 ~ 3个月的时间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个体的适应差异很大。一般他们在海拔3000米以内能很快适应,只有部分人在4200 ~ 5330米能适应,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5330米左右是人体适应的临界高度,容易出现缺氧反应。海拔越高,大气中的氧分压越低,体内缺氧程度也相应加重。攀爬速度和劳动强度也会影响高原反应的程度。此外,精神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低温等因素也对发病有影响。
临床表现
高原反应一般发生在爬山的初期,尤其是刚开始的几天,称为急性反应。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的,称为慢性反应。国外将高原反应分为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慢性高原反应五种综合征。中国分为急性高原反应和慢性高原反应。
1.急性高原反应
(1)急性高原反应短时间内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或高原地区居民在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返回高原时,均可出现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慌、气短。严重的病例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失眠、疲劳、腹胀和胸闷。检查是否有轻微的嘴唇发绀和面部水肿。
(2)高原肺水肿的发生率约为3%。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当海拔达到4000米以上时发生,但也可发生在2500米快速攀登者中。所以有的人在登山后3 ~ 48小时就很快发病,有的人迟至3 ~ 10天发病。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躺等症状。,部分严重者可出现少尿、血沫痰过多,甚至意识不清。症状包括发绀、双肺呼吸音减弱和湿罗音。x线显示,两肺野有一个微弱的片状云状模糊阴影,以肺门旁最明显,右侧往往比左侧重。
(3)高原脑水肿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病。发病率低,但容易造成死亡。见于快速进入4000米以上高原者,发病急,多在夜间。主要疾病是急性缺氧,引起脑血管痉挛,通透性增加,导致脑水肿。除了早期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外,患者还伴有颅内压增高,如剧烈头痛和呕吐。也可能出现谵妄、抑郁或兴奋、谵妄等精神症状。有些病人会抽搐,然后变得昏昏欲睡,昏睡,甚至昏迷。患者脉率增快,呼吸极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有时出现病理反射、视乳头水肿和出血。脑脊液正常,压力可稍高。
2.慢性高原病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五型,但各型表现相互重叠。多数病例混合有肺动脉高压和心脏改变。
(1)慢性高原反应部分患者虽在高原生活了一定时间,但高原反应症状始终存在,常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有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
(2)高原心脏病多见于儿童。由于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差,缺氧引起肺血管痉挛和硬化,使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因持续超负荷而增大,导致右心衰竭。此外,血压和血液粘度的增加也会影响左心室,导致整个心脏肥大和完全心力衰竭。缺氧还可导致心肌细胞混浊肿胀、局灶性坏死、心肌纤维断裂。儿童有紫绀、气短、水肿、阵发性咳嗽、夜哭、精神不振等。成年人出现心慌、咳嗽、发绀、水肿、体力下降等症状。
(3)海拔越高,停留时间越长,红细胞越多。当红细胞增多时,血液粘度就会增加。
(4)高原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很少引起心肾损害。回到低地后,血压很快恢复正常。
标签: 高山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