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大全

苏轼面对挫折乐观的事例(别舍不得让孩子吃苦)

科普大全 2023-09-09 12:08:01
朋友在生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苏轼面对挫折乐观的事例(别舍不得让孩子吃苦),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相关文章,希望在这篇文章中你能了解到相关内容。

苏轼面对挫折乐观的事例(别舍不得让孩子吃苦)

论苏轼的风格修养与其生活的关系(三)

——仕途坎坷,三起三落,是代名词风。

“不知岭南应不应该坏,但我说:此处心安处是故乡”(《鼎风泊,我总羡世间玉郎》)是苏轼坎坷一生的写照。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三次潮起潮落,却依然充满一颗赤子之心,不忘初心。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还是他,出淤泥而不染。

嘉祐元年(1056年),21岁的苏轼以《刑忠论》一文一举夺得状元,开始名扬天下。如果欧阳修没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他的得意门生曾巩,为了避嫌,他被降为第二名,应该是第一名。从此,苏轼受到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的赏识和深刻影响。但由于母亲去世,直到两年后,苏轼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苏东坡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陕西凤翔府当法官,品级不高。工作近三年后,被召回朝廷,在史馆任职。

苏轼仕途的沉浮,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一个人——王安石。1066年苏轼父亲去世,服丧回京后,一场人生的风暴很快就在等待着他,这是由于此时王安石正在进行的一场社会大变革,史称“王安石变法”,从此改变了苏轼的一生。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大概懂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里就不描述了。苏轼站在新法的对立面。以现在的眼光看苏轼与王安石的恩怨,谁也没有对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王安石变法的初衷也是为了改变社会的积贫积弱,巩固宋朝的统治。但由于当时人们思想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只着眼于失败,受苦的只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而苏轼则非常关心民间疾苦,他反对变法是源于他为民谋利的政治立场。

此时的苏轼情绪低落,只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郁闷,为他事业上最大的灾难埋下了伏笔。对国家大事失望,苏轼主动要求释放。1071年,神宗熙宁被发配杭州为将军刑,后被任命为密州知府,后又被调至徐州、湖州。直到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并在四川居住八年,苏轼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形成了一代豪放词风。

1085年4月,宋神宗去世,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皇太后英宗是摄政王。王安石变法被废,司马光被任命为宰相,也让苏东坡一路高升。他是邓州首任巡抚,上任五天就被召回京城。翰林学士的官员知道这个专利。短短17个月,苏东坡就从戴罪从八级升到三级,跳了12级。

然后慈禧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苏东坡则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苏东坡因与太后和司马光不和而感到不快,再次主动请辞。1089年7月至1091年2月,任杭州总督1年7个月。

苏轼于1091年3月返朝,做了7个月的官臣,后做了颍州、扬州知府,又做了1个月的兵部尚书,9个月的礼部尚书。

1093年9月,皇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掌政。他一上任,就无情地攻击元佑党员。苏东坡先是被贬为定州太守,又被赶出京城。上任一个月就被贬到了很远的惠州,然后又被贬到了儋州,也就是今天海南的天涯海角。

无论苏轼走到哪里,他总是关注民生。他在为官期间,不是为民抗洪抗旱,就是为民求免税免租。因此,他所到之处,都深受当地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苏轼的一生虽然坎坷,有起有落,但一生颠沛流离。这对个人来说是不幸的,但对文学来说是幸运的。正是这些经历,使苏轼得以走遍中原,饱览祖国山川,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获得了更多的感悟,使他的诗歌具有了超然的思想境界,蕴含了哲理;结识更多的文人,拓宽了他诗歌的意境。特别是苏轼喜欢结交佛教徒等外人,这使他的诗具有禅意。多体味人间疾苦,诗歌里有一种为民请命的感觉...

教育启迪:

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花,再怎么绽放也不会充满生机。目前我们很多家长总是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受一点委屈。很多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被父母紧紧保护着。

虽然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苏轼那样的磨难,但没有人的人生会永远一帆风顺。只有能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甚至打击,敢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人,才能真正成功。

所以,让孩子敢于吃苦,敢于独立,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

标签: 吃苦   孩子   挫折   乐观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