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大全

安化茶马古道(安化茶马古道一日游)

科普大全 2023-09-30 20:41:23
小伙伴们在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小伙伴对安化茶马古道(安化茶马古道一日游)不是很懂,不过没有关系,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安化茶马古道(安化茶马古道一日游)

安化茶马古道(安化茶马古道一日游)

安化茶马古道-雍溪桥。

安化夏添黑茶牌坊

很多人都知道云南、四川、福建都有茶马古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湘中雪峰山腹地,还有一条完整且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

小雪时节,笔者走访了黑茶之乡湖南省安化县的多处茶马古道遗迹,感受茶韵香浓、茶文化古老的无穷生命力。

于风古桥

在安化江南镇西潭村,资江支流马溪河穿村而过。初冬了,这里依然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鱼儿浅浅。

在马溪河上方,有一座雄伟的风雨廊桥,长80多米,高12米。桥下有三个巨大的水泥墩,桥的主体全部是木质榫眼和榫头,没有一颗钉子。墨桥青瓦稳重安静。这座名为雍熙的桥建于清光绪年间,现为国家文物。

自宋代以来,穿梭于这条古驿道的商队就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千百年来,在悠闲的* * *和奔腾的马蹄声中,他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北边陲的经贸之路——茶马古道。这个茶道主要是带红茶。万历年间安化定为“官茶”后,茶商云集,茶马互市,山谷中的资江河畔聚集了100多个茶叶品牌。

江南多雨,商队行色匆匆。在暴风雨中,船夫仍然被命令过河,许多人失去了生命。清光绪四年,当地茶商、乡绅动员九个乡镇的人捐资修建雍溪桥。

在与桥相连的一间木屋里,住着56岁的守桥人陶永光。当时的茶亭现在是广的食堂。院子里到处都是石碑,记载着建桥的原因,各大社团,捐款名单。陶永光介绍,从爷爷那一代开始,他就在这里守桥。除了守桥,主要是给路人烧茶。

历经百年风雨,永溪桥不再是茶叶贸易的主干道,但仍是村民们每天必经之路。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珍贵的文化遗产被络绎不绝的游客参观。

古道漫漫

眉山腹地的风筝尖端极其陡峭。古老的风筝线路的故事始于袁琪桥。

袁琪桥是古代风筝线的起点。这座名不见经传的石拱桥连接着新安和二义,把成千上万的茶商送到了北方的长沙和武汉,把商队送到了南方的四川和陕西。

跨过袁琪大桥,重走药子剑古道的山路,古道上布满铭文,多为茶商乡绅捐赠。其中两江总督陶澍之子陶占江所立的方形石碑,历经200年风雨,仍保留在古茶亭旁。

古山路陡峭,杂草丛生,宽约一米,只能一人一马通过。正是在那高耸而狭窄的山路上,一人一马的队伍唱着深沉而宁静的歌,把红茶从眉山带到了遥远的西部。

下山后,古老的风筝尖路别有一番景象。

小河流淌,老树掩映,一排排木屋映入眼帘。这里曾经是一家“休息店”。房间外面有清凉的木板,供茶商商队的仆人休息,木屋被用作富有的商旅人士过夜休息的客栈。如今的“休息店”有两层楼,一个小蓝瓦屋顶,一个走廊,住着8户人家。原住民之一的罗建新悠闲地坐在屋外的长廊上,和客人们聊着他从小在茶马古道上听到的趣闻。

古老的风筝路现在已经成为许多户外运动者的天堂。徒步爬山,穿越危岩和湍急的溪流,重温茶马古道,感受路途的艰辛。

沿着古老的风筝尖路往北走,在弥漫着野菊花清香的三岔路口,安化县江南镇东石村村支书介绍:“三条路通一条”,这里是佐子坳,地理位置优越,是安化通往新化、邵阳、云南的必经之路。这个地方属于东市老街,当时是茶马古道上非常繁华的地方。"

如今,东石老街依然回响着一百多年前茶叶贸易的繁荣景象。老街口的何氏宗祠,徽派风情,诉说着商贸交流形成的文化影响。街旁的古木建筑紧邻,共两层,上层储物,下层交易休息;老街破碎的青石板上,有许多茶商旅行、驮茶马的足迹...

走近街道两旁原住民居住的木屋,其中有26栋属于省级文物保护范畴。这里的人晚上从不关门。白天,他们与路人分享他们的腊肉干、萝卜干和其他小农产品。游客渴了,也会烧碗红茶。

“金花”绽放

春夏时节,安化茶山的绿室里总能看到采茶人。早上采茶人嘴里唱着山歌,手里摘着肥肥的茶芽。很快,他们背上的茶篓里装满了带着露水的新鲜茶叶。

当茶叶鲜叶自然萎凋时,通过杀青破坏酶的活性,第一次将茶汁揉成条状,然后堆积发酵。发酵后的茶叶经日晒后,燃松木烘干茶坯,成功制成黑油散香的乌毛茶。

粗老红茶如何变成醇厚优质的红茶?百年老厂——中国茶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给出了答案。

红茶叠在布袋里,阳光透过小青瓦屋顶的玻璃直射进屋内,茶香四溢。阳光和茶香在空气中充分交融,这种感觉只有在湖南安化第一茶厂的锯齿车间才能看到,这是一个百年老厂。

锯齿形屋顶布置的单层砖木小瓦结构在中国茶叶加工企业中并不多见。1950年,中国湖南茶叶公司提供的苏联专家别科夫设计的图纸一出来,茶厂就加快了厂房建设,以保证储茶的采光和通风。

说到中国茶叶公司和湖南茶叶公司,我们不得不提到杨开智。1950年,时任中国茶叶公司安化分公司副经理的杨开智,将“百年* * *”原有的双屋顶后屋结构改造为带防火山墙的单屋顶整体结构,充分扩大了* * *”的仓储面积。

经过筛选、高压灭菌、烘焙等工序,红茶被送到这个南北向的谷仓。在之字形车间对面这个占地1636.67平方米的* * *里,红茶的醇化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松木茶仓建在离地面30厘米的地方,在保证透气性的同时防潮防潮;仓内良好的微生物环境,使得冠脉子囊菌(俗称“金花”)在茯砖茶中生长舒适,茶汤细菌气味浓郁,保健效果极佳。

湖南茯砖茶“金花”的绽放,始于资江南岸的湖南白沙溪茶厂。1953年,湖南第一个茯砖茶在白沙溪诞生。

1939年,“中国红茶理论之父”彭先泽辞去浙江大学教授职务,立志在家乡发展茶叶,在安化创办湖南砖茶厂。白沙溪茶厂的故事是从红茶的科研和产业化经营开始的。

湖南本来只是红茶的原产地,不可能做茯砖茶。西北茶商到安化收购黑毛茶后,运到陕西泾阳,用“金花”建造茯砖茶。但肯苦学、不肯服输的安化人,克服了水质、劳动力、气候等因素,打破了只有西北茶商才能造茯砖茶的神话,成功研制出湖南第一块茯砖茶,开启了湖南紧压茶的新时代。

“三尖三砖一花卷”,红茶中形状各异的一千两茶叶,看起来像花卷,茶高。如果芒在初霜时节来到白沙溪茶厂,你可以看到工人们千两制茶的盛况。安化大叶种原料经过45天的发酵,制茶师准备茶筐,蒸熟,倒入筐中,捆绑压制,刹车。经过十多道工序,千二茶露出庐山真面目:高150厘米,直径20厘米,千二茶装在篮子里,状如花卷,茶香、虎杖叶香。

聪明勤劳的安化人开办生产黑茶的作坊和企业,开办黑茶学校,利用资江两岸的茶马古道发展旅游业,不仅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也满足了安化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点红茶把安化带出大山。

(何卫斌杨本文图片由安化县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标签: 安化

生活百科 饮食百科 健康养生 美容减肥 自然百科 科普大全 文化常识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3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